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拾得古砚分句解释:

1: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

2: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

3: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

4: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

5: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

6: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

7: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

8: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

9: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

10: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

拾得古砚 / 作者:姚合

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

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

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

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

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

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

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


拾得古砚解释:


《拾得古砚》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姚合。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拾得古砚

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

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

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

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

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

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

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

译文:

寻找珍爱的古代文物,一整年寻觅不得。

昨天在黄河滩边,获得一方古砚。

思及这黄河之中,应该有古人的居所。

居所同样是流水,而这块砚石却未曾改变。

被波浪所冲击,背面出现裂缝。

质地朴实而丑陋,现代人难以制作。

捧持着却感叹不已,不敢施加墨迹。

或许担心古圣人曾用修六籍来雕琢此砚。

将其放在清洁的房间,每日三次磨拭。

喜爱者多,豪贵者嫌弃,久久保持珍惜。

诗意和赏析:

《拾得古砚》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古代物品的向往和珍视之情。诗人姚合在诗中描述了他努力寻找古代砚台的过程,以及最终在黄河滩边找到一方古砚的喜悦。他想到这古砚曾在黄河中存在的可能,而黄河又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因此砚台所承载的历史感和文化情怀使他为之感叹。

诗中描写了这方古砚的特点,它质朴且丑陋,与现代的砚台相比不具备制作的条件。然而,这并不能减损诗人对其的珍视,反而使他更加敬畏,不敢在其上施加笔墨。

诗人还提到了古代圣人可能曾用修六籍(古代的一种刻书工具)来雕琢这方砚台,这进一步强调了砚台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

最后,诗人展示了对这方古砚的保护和珍惜之心,将其放在洁净的房间中,每天都进行精心的磨拭,以保持其良好的状态。然而,他也意识到,虽然他对这方古砚如此钟爱,但在富贵人士眼中,它可能被嫌弃。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的珍视和保护之情,通过对一方古砚的描写和赞美,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价值的反思。《拾得古砚》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姚合。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拾得古砚

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

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

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

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

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

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

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

译文:

寻得古代砚台,平日难觅踪。

昨日获一方,黄河滩边旁。

黄河中既有,昔人居其旁。

居处如流水,砚石不曾更。

波浪侵击处,背面生裂痕。

质朴又丑陋,今人难再造。

抚持心惊叹,不敢施墨迹。

恐怕先圣人,曾用修六籍。

置于洁净室,每日三次磨拭。

喜爱者满怀,豪贵者不屑。

诗意和赏析:

《拾得古砚》表达了对古代砚台的喜爱和珍视之情。诗人姚合在诗中描述了他长时间寻觅古砚的努力,终于在昨天在黄河滩边找到一方古砚,给他带来了喜悦和满足感。他想到这方古砚可能曾经在黄河中被古人使用过,因为黄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所以砚台上有着古人的痕迹。他认为这方砚台和古代人的居所一样,都如同流水一般,而这块砚石却没有变化。在波浪的冲击下,砚台背面产生了裂痕,虽然质朴且丑陋,但现代人却无法制作出同样的砚台。他捧持着这方古砚,感到惊叹和敬畏,不敢在上面写字。他担心古代圣人曾使用修六籍(一种刻书工具)来雕琢这方砚台,这进一步强调了砚台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为了保护这方古砚,他将其放在干净的房间里,每天磨拭三次,以保持其良好的状态。但是,他也知道,尽管他对这方古砚非常珍视,但在富贵人士眼中,它可能会被嫌弃和不屑一顾。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物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之情。诗人通过对古砚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价值的反思。他将这方古砚视为一件珍贵的文物,用心保护,并表达了对古代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