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是出自《刘基》创作的“感怀二十四首”,总共“5”句,当前“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是出自第4句。
“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解释: 这句诗出自刘基的《感怀二十四首》中的一首,全篇通过琴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为了更好地理解“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 诗歌内容 - **我有绿绮琴,其材出空桑**:诗人说自己有一把名为“绿绮”的古琴,这把琴的材料来自一种叫做“空桑”的树木。 - **金徽映玉轸,音韵锵琳琅**:琴上的装饰(金徽)和琴脚(玉轸)相互辉映,弹奏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 **上弦感薰风,下弦来凤皇**:当诗人调高琴弦时,仿佛能感受到温暖的南风;而调低琴弦,则似乎有凤凰飞临。这里用“薰风”和“凤皇”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和谐的声音。 - **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世人并不愿意倾听这样的美妙音乐(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而像钟子期这样能够真正理解琴音之美的知音已经不在了。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愿持献重华,路阻川无梁**:诗人希望将这把珍贵的琴献给圣明君主(“重华”指舜帝),但道路被阻隔,没有桥梁可以通行。 ### 典故背景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子期”指的是钟子期,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樵夫。据传他与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是知音好友,两人通过琴声交流情感和思想。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无能理解其琴艺之人,于是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琴,并发誓不再弹奏。 ### 作者想法 刘基在这首诗中借用了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他将自己的才华比作那把珍贵的“绿绮”古琴,而世人的冷漠和缺乏理解则让他感到无比悲哀。诗人渴望找到能够真正欣赏自己才能的人(如钟子期之于俞伯牙),但现实却是知音难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却因种种阻碍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总之,“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反映了刘基对于自身才华被埋没、知音难寻以及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深切感慨。
查看完整“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相关诗词以及介绍... >>
上一句: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 的上一句
下一句:世耳不欲闻,子期今则亡 的下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