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咏史(六首选—)分句解释:

1: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2: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3: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4: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5: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6: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7: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8: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9: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10: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咏史(六首选—) / 作者:袁枚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咏史(六首选—)解释:


诗词:《咏史(六首选—)》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中文译文:

东汉时期耻辱机权,君子多踌躇不前。

可悲啊,陈留与窦献谋略不成。

那时凉州发生叛乱,有人宣扬孝经;

有意要口诛贼寇,而贼寇听后笑声满堂。

虽然不能挽救国家,但尚未远离人情。

一转变成南宋时代,佛教兴盛而儒家名声衰落。

渴望哲学主张宁静,人死后不再有声响。

魏公败于符离之手,自夸心中学问精深,

杀了三十万人,心中毫无惊慌。

如此称之为理学,哪里能寄托生灵?

哀叹啊,孔子与孟子,九泉之下泪沾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袁枚咏史六首选中的一首,描述了历史中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和人物,以及对理学的批判。

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东汉时期的耻辱,指的是当时机权腐败的现象,使得有志之士望而却步,不敢奋发向前。作者用形容词“硁硁”来形容君子们的心情,暗示他们内心的愤慨和挣扎。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对陈留与窦献的悲叹,他们具备智谋,但却未能实现自己的功业,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局面。

第四句描绘了凉州叛乱的情景,有人宣扬孝经,试图通过道德教化来对抗贼寇,但贼寇却听之一笑。这里反映了时局的动荡和社会道德的虚弱。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对于理学的质疑。南宋时期,佛教兴盛而儒家学说式微,作者希望哲学能主张宁静,认为人死后应该无声无息,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最后两句是对于魏公(指魏忠贤)的批评,他自夸心中学问精深,但实际上残暴无情,杀害了三十万人,却毫无悔意和震惊之情。这里作者通过对魏公的揭露,进一步质疑了理学的道德基础和价值。

整首诗以悲愤的语气,揭示了历史中的一些不公和荒谬之处,对于权力腐败、道德虚弱和学术虚浮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于人性的追问,以及对于理学思想的怀疑和对传统儒家价值的哀叹。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袁枚独特的观察力和文学才华。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