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歌剧相关组词:

虞歌决别 接舆歌凤 大唐之歌 桥剧 改编剧本 读者剧场 一折短剧-明朝 戏剧论 主打歌 未央歌 巴黎歌剧院 能剧 广播歌仔戏 歌扇 家庭悲剧 烧饼歌 病剧 艺术歌曲 轻歌慢舞 念歌 得高歌处且高歌 歌伎 歌舞秀 且歌且舞 白雪歌 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 鼓盆歌 木偶剧 打歌 戏剧节 彝剧 小剧场 小歌剧 实验剧场 喜歌剧 摇囝仔歌 铙歌 剧毒 剧秦美新 佳构剧 街头剧 激剧 击壤歌 活报剧 滑稽剧 汉剧 歌钟 歌诀 歌头 歌吟 歌调 歌板 歌仔戏 歌筵 歌风台 歌诵 歌舫 赣剧 垓下歌 电视连续剧 点歌 但歌 杵歌 嘲歌 北歌 榜歌 室内剧 书斋剧 校歌 歌楼舞馆 舞鸾歌凤 高谈剧论 穷心剧力 甬剧 舞榭歌楼 笙歌鼎沸 清歌妙舞 牛角之歌 妙舞清歌 楚歌四面 歌台舞榭 歌声绕梁 歌莺舞燕 伯歌季舞 电视歌仔戏 好了歌 剧情影片 舞燕歌莺 多幕剧 歌舞伎 诗词歌赋 民间歌舞 严歌苓 评剧 新剧 剧终 狂歌 影剧 清歌 单元剧 

歌剧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歌剧
   繁体: 歌劇
   拼音: ge ju
   读音: gē jù
   英语: Opera Opera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歌剧造句
   组词,组成语: 

歌剧解释

歌剧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并结合文学、舞蹈、音乐戏剧、舞台技术等等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从开始到成形到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在人类的文化史中从有戏剧开始就在戏剧演出中使用音乐这个现象可视为歌剧的前身之一。此外在意大利的戏剧演出中常在幕和幕之间插入如哑剧、合唱等和主戏不一定有关的「插剧」(Intermedio);插剧和主戏之间通常并无固定的主属关系亦不必出自同一人之手内容无论在音乐或戏剧上经常自成一体并且常有很吸引人的特殊舞台效果可说是歌剧的另一个先声。
  歌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来自十六世纪后半期梅狄奇(Medici)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斯当地一位贵族巴尔地(Giovanni de'Bardi)的府邸中经常聚集着诗人、哲学家、音乐家他们对古希腊的戏剧演出有很高的兴趣试图就典籍所载掌握其精神以重现于当时的戏剧演出。这一群在今日被习称为佛罗伦斯「同好会」(Camerata)的文人雅士之努力成果对歌剧的诞生有直接的影响;早期歌剧几乎皆自希腊神话或文学中取材即由于此。
  至今所知的最早一部可以称为是「歌剧」的作品为一五九七年诞生的〔达夫内〕(Dafne)剧本由李奴奇尼(Ottavio Rinuccini 1562~1621)所写音乐由裴利(Jacopo Peri 1561~1633)完成全剧完全以音乐展现。自此歌剧在意大利很快的发展由意大利北部的宫廷扩及南部再传至欧洲其他国家。
  在接下去的一个半世纪里(1600~1750)歌剧逐渐完全脱离十六世纪末田园剧的形式成为独具一格的剧种。这一段时间里诞生的歌剧称为「巴洛克歌剧」系以意大利为中心而意大利文也成了歌剧语言的同义字。在这段时间里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拿波里先后成为歌剧重镇。威尼斯的蒙台威尔第(Monteverdi)、卡瓦利(P.F. Cavalli)及契斯悌(M.A. Cesti)均为重要作曲家。
  歌剧演出的地点自宫廷发展到民间的剧院成为意大利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娱乐。另一方面意大利歌剧亦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模式;取材大部分来自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或是上流社会王公贵族之间的故事。此外神在剧中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类的作品通常称做「庄剧」(Opera Seria)。
  在庄剧里音乐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宣叙调(Recitativo或译朗诵调)和咏叹调(Aria或译抒情调)。前者没有优美的旋律线顾名思义近似朗诵的性质主要用在叙述发生的事情或人物之间的对话;后者通常只有很短的歌词主要在于表达该角色当时的内心感受经常有华美的旋律线是歌者展现声乐技巧之所在。换言之故事的进行多半经由宣叙调呈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则在咏叹调中呈现其中并可以见到当时的声乐之美。
  十八世纪的歌剧注重的声音之美由去势歌者(Castrato)的当道可以一窥端倪。他们多半出身贫苦家庭因从小具有一副好歌喉而被去势以避免变声期后声带可能会有的不良影响如此的歌者可以很轻松地唱出高音且多变化的音乐段落。当时的王公贵族市井小民都着迷于如此特殊的音色歌剧中的男女主角经常都由去势歌者担任许多歌剧更是为某些去势歌者而写。因此庄剧中的男主角的音色经常不是男声乃是司空见惯。
  十七、十八世纪里意大利歌剧风行全欧;其实虽然有英国的假面剧(Masque)发展的歌剧及受意大利歌剧影响的德国歌剧但唯一发展出以自己国家语言写作歌剧且能持续发展与意大利歌剧相抗衡的只有法国歌剧。法国约于一六四零年代才引进意大利歌剧;起初法国人对创作歌剧并不特别感到兴趣而法国歌剧之所以诞生则要归功于出生于意大利的鲁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鲁利获得路易十四的授权透过皇家音乐院享有在法国演出歌剧的专利。他和当代法语文学家合作结合法国的文学悲剧传统(Tragédie)和宫廷芭蕾(Ballet de cour)并在皇家音乐院的支持下促使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国歌剧的诞生通常称为「抒情悲剧」(Tragédie Lyrique)。抒情悲剧在取材上和意大利庄剧相近但在结构上则大不相同;意大利庄剧多半为三幕抒情悲剧则为五幕加上前言。此外在抒情悲剧中合唱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剧中亦常有盛大的队伍行进的场面舞蹈更是不可或缺;同时演出时的舞台布景、服装等均极为华美这些特点均反映出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宫廷的景象。继鲁利之后拉摩(J.-P. Rameau)更依循其留下的模式将法国歌剧推向更高境界。
  十八世纪里歌剧的发展开始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在意大利的庄剧之外各国发展出新的歌剧种类这些新歌剧有三个一致的方向:主角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剧情走向讨喜的路线以及用本国语言写作。以下就义、英、法、德四国的发展来做说明:
  在意大利产生的新的剧种叫做「谐剧」(Opera Buffa);谐剧的诞生其实和庄剧有关它的前身主要来自于庄剧演出时幕与幕间的「插剧」(Intermezzo)。插剧中的人物多为市井小民演的自然也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起初插剧的内容和庄剧本身不仅不相干也经常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后来不少作曲家自己也为自己的庄剧作品写插剧而插剧的规模渐渐从简单的单幕的插科打诨发展到二幕以上亦即将一出庄剧演出中的插剧连接起来也是另一部完整的作品。插剧内容和庄剧剧情彼此相关的更所多有。到了十八世纪中叶谐剧完全脱离庄剧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天地并进而威胁到庄剧的生存。在这一类插剧中最有名的并一致被公认为谐剧鼻祖的是裴果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的〔管家女仆〕(La serva padrona一七三三年在拿坡里首演)。这一部两幕的插剧原是为他自己一部庄剧写的但首演后原居次要地位的〔管家女仆〕很快脱颖而出在欧洲各地经常单独演出原来是主角的那部庄剧却乏人问津。谐剧中的角色经常是主仆关系而且仆人经常将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在音乐内容上谐剧亦使用庄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结构但已不再是唯一的音乐重心代之而起的是重唱。以重唱结构为中心的终曲(Finale)经常占有一幕三分之一以上的分量而改变了整个歌剧的戏剧性结构。对人声的使用在谐剧中不仅违反自然的去势歌者消失除了女高音、男高音外男低音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谐剧中的人声音域要比庄剧来得宽广多变化也较接近大自然中人的声音简言之谐剧从神和贵族的世界走回一般人的生活中;若说庄剧反映出巴洛克时期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矫饰谐剧则可说反映出十八世纪后半市民阶级的兴起。
  在英国十八世纪的二零、三零年代中「小调歌剧」(Ballad Opera)成为歌剧发展的一个特色。而这个剧种的风行要归功于盖依(John Gay 1685~1732)于一七二八年推出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这是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小调歌剧」。盖依本人不是作曲家而是剧作家而小调歌剧的音乐则是完全借自他人〔乞丐歌剧〕亦然换言之随着时地不同会有不同的音乐;其来源则包罗万象不仅是市井小调、乡村俚歌也有当时风行的歌剧中的曲子但是被简单化了。剧情则具有强列的讽刺性讽刺当朝讽刺社会现象等等由于故事中的主角来自中下阶层其中亦不时有俚语夹杂其中各首曲子短小玲珑并且不要求高深的声乐技巧加上对白不用唱而用讲更可说「老妪能解」亲和性很强一时间也达到了盖依希冀藉如此形态的「歌剧」和庄剧对抗的目的。
  法国新发展出来的剧种叫「喜歌剧」(Opéra Comique);和谐剧的脱胎自庄剧的幕间剧以及小调歌剧源自和庄剧对抗的构想不同喜歌剧的成型和法国传统的抒情悲剧无关而是由巴黎民间市集中的野台戏慢慢发展出来。这种野台戏原只有对白后来才慢慢加入音乐。精彩的是常常在结局时台上台下一起唱着以大家都很熟的流行调子但配上新歌词的歌曲(Vaudeville)。换言之在喜歌剧未登堂入室进入歌剧院前已是一项大众娱乐在民间受到的欢迎不容忽视。喜歌剧中有讲话式的对白自是其来有自。喜歌剧之得以进入剧院意大利的谐剧助了一臂之力。一七五二年裴果雷西的〔管家女仆〕再次在巴黎演出正逢法国人对歌剧走向提出质疑的时刻。当时的哲学家们如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等人原本主张回归自然于是对传统的抒情悲剧提出批判。两派人马展开笔战引起一场相当长的「喜剧之争」。最后的结果是喜歌剧正式进入歌剧院成为法国歌剧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七六二年喜歌剧开始隐身在巴黎的「意大利喜剧院」(Comédie Italienne)演出终于完全脱离野台戏的形式登堂入室。一七九三年意大利喜剧院改名为「喜歌剧院」(Théatre de l'Opéra Comique)成为专门演出法国喜歌剧的场地「喜歌剧」的名称亦由此而来。这种分别以专门的剧院演出不同的剧种的情形到十九世纪依然不变。不仅因剧种不同而异也因语言不同而异例如意大利歌剧在法国一直有它的重要地位却也仅在专门的剧院演出。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在德国北部的汉堡曾有作曲家们试着以德文写歌剧但无论在戏剧结构或音乐语言上均不脱意大利歌剧的味道并无很大的特色和影响。在德国南部和奥国的维也纳由于地缘关系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对十八世纪意大利庄剧的发展很有贡献的剧作家梅塔斯塔西欧(Pietro Metastasio 1698~1782)长年为维也纳宫廷诗人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歌剧的开始得以有自己的发展乃是十八世纪后半的事。事实上在德国的舞台演出中演员唱个小曲原是相当常见之事法国的喜歌剧和英国的小调歌剧很快地能在德国被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它们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新的发展德国歌剧的尝试亦是分别在北部和南部的大城进行。在北部依然以汉堡为中心作品中可以看到法国喜歌剧和英小学调歌剧的强烈影响。一七三零年代德国南部以慕尼黑为中心也开始尝试建立德国歌剧但这些努力都未能为德国歌剧奠下基础。直到一七七八年奥皇约瑟夫二世决定在维也纳以一家剧院专门演出德国歌唱剧后德国歌剧才开始有长足的发展借自原本即有的字眼「歌唱剧」(Singspiel)也就成了德国歌剧的同义字。就内容和形式而言德国歌唱剧较接近法国的喜歌剧对白不用唱而用讲是它们的共同特色之一。又德国歌唱剧刚开始蓬勃发展时演员多半为能唱一、两句的话剧演员它的音乐语言的平易近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八世纪前半是意大利庄剧最盛行的时候也是庄剧开始走下坡的时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庄剧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切都趋于样板化成为以崇尚声音的表现和舞台的热闹为主而置戏剧性于不顾致使整个演出冗长呆滞。庄剧傲视于歌剧世界的地位开始动摇很快地受到了来自两个方向的挑战一个是前面提到的走向喜剧的路线发展的新剧种另一个则是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针对庄剧进行的歌剧改革。葛路克歌剧改革的重点在于减少音乐中不必要的装腔作势而以表现剧情及人物的感情为主;剧中的舞蹈是整个「剧」的一部分必须反映出剧情进行的场景、人物的心理等而不再是点缀性质合唱团也有它的喜怒哀乐不再居于纯粹的陪衬地位。在如此的构想之下产生的作品一方面返璞归真让歌剧不流于一个「秀」的场所一方面也为歌剧的发展指引出一条新路:歌剧不仅是「歌」也是「剧」。葛路克最先实现这个理念的地方在维也纳第一部作品〔奥菲欧与优莉蒂斯](Orfeo ed Euridice)于一七六二年十月五日在维也纳首演非常成功葛路克亦因此声名大噪进而至巴黎实现他的理想。他在巴黎曾经拥有的辉煌甚至超过当时锐气正盛的喜歌剧可惜时间不长也后继无人。虽然如此葛路克的理念对后来的歌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里歌剧的发展更是多样在各国均各有其特色之余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亦清晰可见。
  十九世纪前半对歌剧发展影响最大的为法国的「大歌剧」(Grand Opéra)。与喜歌剧的作品及演出地点相关的特质一般「大歌剧」一词刚开始指的是巴黎的皇家剧院「大歌剧院」在一八二零年代末期在这里演出的作品逐渐发展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蔚为一时风尚于是后来也用这个名词来称这些歌剧。大歌剧通常以神话或历史故事为背景多半为五幕的结构。舞台上经常有队伍行进的浩大场面或典礼仪式的进行合唱团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法国人爱看舞蹈的传统在此依然保留大歌剧中在第二幕以后至少有一场盛大的舞蹈。不仅如此人歌剧中更不乏天灾人祸诸如地震、山崩、海难等场景一展舞台效果。诸如此类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可说极尽视听之娱。就故事内容而言门不当、户不对的男女相恋终以殉情收场系大歌剧剧情的公式。由这些特质看来大歌剧可说结合了舞台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而将歌剧发展带上另一个方向不仅是当时巴黎人的最爱更风行于全欧对十九世纪其他国家地区歌剧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除大歌剧外喜歌剧在法国依旧占有一席之地但却有本质上的改变。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喜歌剧即已开始脱离村夫农妇的故事素材而向当代文学作品中取材打破纯粹讨喜的诉求。换言之和喜歌剧刚开始发展的情形相较唯一还保留的特徵为用讲的对白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后半。在大歌剧成形后喜歌剧和大歌剧的不同仅决定于作品创作时系为那间剧院而写前者有讲话式的对白后者全部唱到底。喜歌剧的另一个非主流的发展保留了讨喜逗笑的特质对十九世纪末轻歌剧形式的歌剧发展有长足的影响。
  十九世纪初德国歌唱剧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尝试后开始有较清楚的方向。受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德国歌唱剧中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成为主题之一。此外民间传说、童话故事以及欧洲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亦成为歌剧取材的重点。由此而发展出来德国的浪漫歌剧(Romantische Oper)。其中第一部最成功的作品是韦伯(Carl Maria Weber 1786~1826)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一八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在柏林首演)。就音乐结构而言原本在歌唱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口语对白分量渐渐减轻终至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原本以一首首独立的歌曲串成歌剧的数字歌剧(Number opera或称号码歌剧或编号歌剧)逐渐被一气呵成一景或一幕的音乐结构所取代。换言之歌剧中每一曲的规模日益增大终至一曲即相当一景或一幕的情形如此的情形亦显示了歌剧戏剧结构日趋紧密的倾向。德国歌剧在十九世纪发展的高峰在于华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歌剧创作;他的歌剧自德国浪漫歌剧和法国大歌剧出发走向以音乐为中心的舞台艺术的方向。在这些作品中华格纳结合了音乐与戏剧称它们为「乐剧」(Musikdrama)。在乐剧中音乐、歌词、舞台演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将歌剧的发展带上「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境界。
  和德国、法国歌剧在十九世纪的长足发展相比意大利歌剧可说完全失掉其在欧洲独霸的局面。就其发展而言早在十八世纪末庄剧和谐剧音乐内容已开始相互影响;这个现象在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歌剧创作中已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进入十九世纪庄剧和谐剧音乐、戏剧结构的壁垒分明更明显地逐渐消失。在优秀的歌剧传统环境中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董尼才悌(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等人的作品维持了意大利歌剧不坠的地位。这一个传统在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手上开始有了转变;他的早期作品在结构上清楚地可看到法国大歌剧的影响在音乐上仍延续意大利歌剧以人声之美为中心的传统。然而在最后两部作品〔奥赛罗〕(Othello一八八七年首演)和〔法斯塔夫〕(Falstaff一八九三年首演)中则清楚地呈现了戏剧性和音乐结合的走向。威尔第之后的意大利歌剧明显地呈现走下坡的情形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的崛起虽然勉强撑住了一片江山他的去世也代表着传统意大利歌剧时代的结束。
  歌剧自文学作品取材在歌剧发展中早已司空见惯。二者的关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歌剧演进中又呈现出另一种结合形式。文学作品不经过剧本作家之手改编而直接被拿来作为歌剧剧本逐渐成为模式称为「文学歌剧」(Literaturoper)。如此而产生的作品在法国以德布西(Claude-A. Debussy 1862~1918)的〔佩利亚斯与梅莉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一九零二年于巴黎首演)为首在德国则是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莎乐美](Salome一九零五年于德勒斯登首演)为代表。自此文学歌剧成为二十世纪歌剧创作的新形式随之带来的影响是更紧密的戏剧结构文学戏剧作品新的走向更快地影响到歌剧作品经由音乐呈现出另一个戏剧的境界。
  随着科技的演进以及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二十世纪之歌剧演进的另一个走向为制作与创作并重进而结合为一;制作赋予作品新生命新的创作过程经常与首演制作构想同时进行演出与创作的结合带给二十世纪末的歌剧发展另一个新面貌。


歌剧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教育Wiki编版



歌剧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一种以歌唱来传达剧情内容的舞台剧。十六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表演时以歌唱的形式叙述剧情再配合声乐、舞蹈、布景、动作等演出。歌词多以意大利文或德文、法文写成。现流行于欧美各地。
  【造句】卡门是一出举世闻名的歌剧。 △乐剧


歌剧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一种以乐器、声乐、舞蹈、动作、表情、背景互相结合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十六世纪末起于意大利后渐流行于欧洲各地。也称为「乐剧」。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