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删诗基本信息介绍
| 简体: | 删诗 |
| 繁体: | 刪詩 |
| 拼音: | shan shi |
| 读音: | shān shī |
| 英语: | |
|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 单字解释: | 删 诗 |
| 造句: | 暂无此词造句 |
| 组词,组成语: | 删 诗 |
|
删诗解释
|
删诗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未知来源
1:谓孔子删订《诗经》也。见「毛诗」条。《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乐。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诵讽不独在竹帛故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一十一篇。」;《诗谱·序》疏:「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六经奥论·删诗辩》:「季札聘鲁鲁人以雅颂之外所得十五国风尽歌之及观今三百篇于季札所观与鲁人所存无加损也。若夫夫子有意删诗则当环辙之时必大搜而备索之奚止十五国乎。」;清、朱彝尊《经义考·诗》:「郑樵曰:『上下千余年诗才三百五篇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皆商周人所作夫子并得之于鲁太师编而录之非有意于删也。删诗之说汉儒倡之。』朱子曰:『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羣经识小·删诗》:「《论语》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诗不止于三百而三百是其大数夫子岂取既删之后以为言而曰人诵我所删之三百乎必不然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孔子删诗》:「孔子删诗所以存列国之风也有善有不善兼而存之犹古之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而季札听之以知其国之兴衰正以二者之并陈可以观可以听世非二帝时非上古固不能使四方之风有贞而无淫有治而无乱也。文王之化被于南国而北鄙杀伐之声文王不能化也使其诗尚存而入夫子之删必将存南音以系文王之风存北音以系纣之风而不容于没一也。是以〈桑中〉之篇、〈溱洧〉之作夫子不删志淫风也。叔于田为誉段之辞扬之水、椒聊、为从沃之语夫子不删着辞本也。淫奔之诗录之不一而止者所以志其风之甚也。一国皆淫而中有不变者焉则亟录之〈将仲子〉畏人言也〈女曰鷄鸣〉相警以勤生也〈出其东门〉不慕乎色也〈衡门〉不愿外也。选其辞比其音去其烦且滥者此夫子之所谓删也。后之拘儒不达此旨乃谓淫奔之作不当录于圣人之经是何异唐太子弘谓商臣弑君不当载于春秋之策乎。」;清、赵翼《陔余丛考·古诗三千之非》:「司马迁谓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之为三百五篇孔颖达、朱彝尊皆疑古诗本无三千今以《国语》、《左传》二书所引之诗校之。《国语》引诗凡三十一条惟〈衞彪傒引武王饫歌〉及〈公子重耳赋〉、〈河水〉二条是逸诗而〈河水〉一诗韦昭注又以为河当作沔即沔彼流水取朝宗于海之义然则《国语》所引逸诗仅一条而三十条皆删存之诗是逸诗仅删存诗三十之一也。《左传》引诗共二百十七条其闲有邱明自引以证其议论者犹曰邱明在孔子后或据删定之诗为本也。然邱明所述仍有逸诗则非专守删后之本也。至如列国公卿所引及宴享所赋则皆在孔子未删以前也。乃今考左邱明自引乃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条而逸诗不过三条其余列国公卿自引诗共一百一条而逸诗不过五条。又列国宴享歌诗赠答七十条而逸诗不过五条是逸诗仅删存诗二十之一也。若使古诗有三千余则所引逸诗宜多于删存之诗十倍岂有古诗则十余倍于删存诗而所引逸诗反不及删存诗二、三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诗三千之说不足凭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