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不朽相关组词:

不知不罪 把不住 目不定睫 渺不相涉 力辞不受 掌不起 悒悒不快 打话不同 不是头势 不徇颜面 冰炭不相入 不可不 低徊不已 骂人不吐核 不阻 打虎不着,反被虎伤 通脱不拘 金刚不坏之身 不争得 徒不上墓 待不见 不顾高低 为政不在多言 神色不变 耐不住 不展愁眉 离了靛缸,染不着颜色 躲不了 不平之鸣 不受笼络 怏怏不平 不开交 不彩 八不 不翦 顿不脱 案兵不动 不敢欺 连续不断 观不可思议境 不列颠战役 环境不确定性 食慾不振 不证自明理论 富不如贫 不定比例 不定时距 大匠不斲 不知_ 文化不利 不入队 看不出 远不如 不全 不流 谈不上 不是人 便不 不乐观 跟不上 不放心 不是不 知者不言 大不应是 不得意 也不尽然 不知名 不反 见善如不及 不长眼睛 两不相欠 不其然 不留神 不滞 不度 僧不僧,俗不俗 便宜不过当家 不一时 赔个不是 不可逆过程 不改 透不过气 不认 不良分子 不适用 不打话 不迟 不擅 止不住 不合格 不时间 不尚 稳赚不赔 比不得 不返 有恃不恐 有眼不识荆山玉 不成一事 不谐当 一筹不画 

不朽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不朽
   繁体: 不朽
   拼音: bu xiu
   读音: bù xiǔ
   英语: Immortality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不朽造句
   组词,组成语: 

不朽解释

不朽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不朽是专就人而言意谓「人死而不亡」也就是说一个人因死亡而躯体腐朽(mortal)失去生命现象实际上「生命本体」却未消灭或消失反而可以永远存在。因此英文「immortal」一辞可译作不朽也可译为「永生」。「不朽」一辞在中西哲学中各有不同意义。中国俗谚说:「自古有生必有死」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三段论例说中便以「凡人皆有死」为大前提即是自古以来无分中西人类都看到了一种共同事实便是每个人无论寿命长短最后必然以「死亡」做为终结。这可能是人类「并不喜欢」的一项事实却又无法避免于是哲学家设想人可能死而不亡因而找出支持这个想法的「说词」便成为「不朽」或「永生」的概念。
  先就中国的概念来看〔礼记.祭义〕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意思是说凡有生命之物必然会死这里众生指人人必然会死;死了以后归于大地便称为「鬼」。再就躯体来说屍骨腐化物质部分逐渐融入土中是可见的现象但是其中还有一部分「气」是感官不容易见到的则上升而露出「光」明称为「焄蒿」(焄同薰指有热;蒿为气蒸出的样子)有使人悚惧的作用这一部分是物的「精华」称之为「神」。由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便成了鬼神永远存在而不死的观念。把这种观念放在对自己最亲密的人身上首先当然是父母在父母死后「相信」他们并未完全灭亡其鬼神永远存在于是建立了尊亲祭祖的礼仪和风俗;而在另一面个人精神不朽和永生的观念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以人死不亡人能以「子孙绵延」为血胤永续的不朽以个人在道德、思想、事功的伟大成就而不朽所谓「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鲁国使者叔孙豹到晋国访问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意?」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即是中国对「不朽」的看法已经进入人文而不止着眼于「人」一方面了。
  西方的不朽或永生的观点或者托诸于灵魂或者指称形式或者说是智慧或者说是理性同样的在解释人死而不亡的观点。可从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说法来看。
  西方最早认为人有永生的见于柏拉图(Plato 427~347 B.C.)的〔对话录〕中〔自辩〕(Apology)与〔费多〕(Phaedo)。希腊人普遍认为在回答我们(人)是「谁」的问题时答案应该是「我们的灵魂」。言外之意是语言中的我们或「人」所指的不是有外在躯体的形象因为这不是「真实」的「我」或「人」;在柏拉图的观念里人的躯体和现象世界的事物一般只是一件复制品「真本」是在理念世界即是灵魂;躯体人有死是现象理念人「无死」才是「本体」从这一方面看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或永生。另一方面柏拉图把人的躯体看做为灵魂的「临时寄存处」躯体死亡犹如一所颓废的房子可以弃去而另觅安身之处所以人死而灵魂仍然存在故而要说「我」是「谁」时所指的不是这个有时会死的「躯体人」而应该是那个不朽的灵魂。
  柏拉图另一个灵魂不朽的说法是人的灵魂在尚未投胎之前曾在理念界学习过因而本有许多理念知识。投胎之后忘失了理念直到有适当的机会追忆才重行回忆起理念之知。知识的回忆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灵魂保留了前世(今生之前)或真理世界的资料。灵魂的认知作用与躯体的感觉功能迥然不同。正如感觉的对象如桌椅用物会腐败分解躯体也同样会腐败分解;而灵魂认知的对象理念永恒纯粹灵魂也一样永恒纯粹。
  亚里斯多德在其〔论心灵〕(De Anima)中主张理性灵魂永远不朽和职司感觉的动物魂与职司滋养的植物魂的不同是在人死后能存在于躯体之外。能知能想或可称之为「纯智」(pure intellect)意在指灵魂的不朽部分。
  圣多玛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身为教父当然笃信基督教义承认灵魂有永生之说视灵魂为本体不必具有「物性」却能知物即是灵魂的作用因而也称这种作用为「智慧」(intellect)。
  笛卡尔(R. Descartes 1596~1650)的哲学观点本已将「心」和「物」分离从而设想在「心」的系统中有一个生命理性灵魂主宰机械性躯体的活动因而这项主宰必须有「知」的作用。由此推断凡是不能见于躯体的应该归诸于灵魂而灵魂的存在可以证诸「思想活动」。于是确定所有完美的实在都有其先在的「因」也就是说思想的存在出自于「先在」的灵魂由此推衍灵魂既然先躯体而存在必然不会因躯体死亡而腐朽等于灵魂可以永生。
  西方近代以前的灵魂说原是哲学家的论点之一属于哲学领域到心理学形成一门独立科学后只收入于心理学史之中因为灵魂无从用科学方法研究唯近年「超心理学」出现从收集一些事实经验认为灵魂存在「或者」也是一个「可能」但短期间难有确论。


不朽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不会磨灭比喻永存。
  【造句】不朽名言、永垂不朽


不朽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永不磨灭。《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儒林外史.第四零回》:「这是小弟半生事迹专求老先生大笔或作一篇文或作几首诗以垂不朽。」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