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旨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谕告诉、吩咐之意;旨意旨之意。〔左传〕记天子谕告诸侯之词;〔宋史.职官制〕记:「官吏用榜谕以告谕人民皇帝作戒辞以谕百官」。表明谕为以上告下。到了唐代凡百官有事奏请皇帝根据皇帝意志起草答覆奏请之人的公文称为敕旨简称为旨。至宋代开始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圣旨皇后发布的旨意称教旨太子发布的旨意称令旨。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发布的命令称台旨。元代称白话诏书为圣旨。明代皇帝命侍臣直接向各衙门口头下达命令或指示称为圣旨也称谕旨。清代沿用明制由于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上谕就成为清代皇帝的专用文书了。谕旨是对皇帝所发布命令的总称但二者也有区别。凡皇帝主动发布的指示性命令称谕根据臣工的请示报告而发布的答覆性指示称旨。 唐代玄宗初年设翰林院开元26年(公元738年)又从翰林院分出学士院翰林供奉改称学士为皇帝起草各种文告。由宫中发出的文告称为内制而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的各种文令经宫外的中书门下发称外制总称两制。由于天下用兵深谋密诏等皆从内制发出。故内制比外制重要。宋元两代沿袭旧制由翰林学士起草文告。如果翰林学士被加「知制诰」衔就成为代皇帝起草文告的专职秘书。明代废中书省取消丞相皇帝集六部之权于一身。设内阁由内阁大学士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认可后下达诸司如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覆或批办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称作票拟。清代康熙年间由被称为南书房行走的入值南书房的翰林草拟谕旨。雍正7年(1729)建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用「奉谕旨」的名义向各部门发布旨令或直接廷寄给各地督抚。 清代皇帝指挥日常政务主要使用谕旨。由军机大臣承皇帝之意代拟呈阅经皇帝批阅后凡属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所共知者即由内阁公布为明发谕旨。其式曰「内阁奉上谕」或「内阁奉旨」。凡属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等机密不便发抄者即以军机大臣奉旨之名义由军机大臣用寄信形式直接转达给有关官员为寄信谕旨又叫廷寄。文首载明「军机大臣字寄」或「军机大臣传谕」。谕旨为折叠式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军机处承旨撰拟的谕旨均另抄于册存档称上谕档文稿逐日销毁。对于一些机密要务皇帝往往亲自用朱笔书写谕旨称朱谕格式不受任何约束。对于日常政务由大学士等拟稿经奏呈皇帝同意后用朱笔誊写的谕旨也称朱谕。论文直书谕某某部及所谕之事文尾书特谕通常为折式称谕折。皇帝用朱笔批于臣工奏章上的谕旨称朱批谕旨。皇帝口授大臣传达执行的旨意称面奉谕旨。光绪10年(1885)后用电报发布的皇帝命令称电旨。
谕旨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喻示、晓喻。《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纪下》:「以彗星见改元大赦。谕旨宰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