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尺直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枉尺直寻」出于[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弟子陈代劝谏老师委屈自己求见诸侯以行正道的话。陈代说:「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陈代因见孟子不愿意主动去求见诸侯以求展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就以志书「枉尺直寻」的比喻来劝谏他希望孟子可以委屈自己前往求见诸侯如果因此获得行道的机会理想和抱负就得以发挥。这就好像只要委屈一尺(枉尺)就可以伸张八尺(直寻八尺为一寻)一样所受的委屈很小所能发展的却很大这样的屈己以伸道值得孟子试一试。但孟子却有自己的坚持他举出孔子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两句话来称赞齐景公的虞人(守苑囿的小吏)说有志之士时时不忘固穷守节即使死在田沟山涧也无所遗憾;有勇之人念兹在兹的就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完全不顾个人生命的死活。孔子表扬虞人坚守「非其招不往」的志节孟子藉此表明自己也必须等到诸侯依礼延聘才肯去见的主张。 孟子指出人一旦产生「枉尺直寻、屈小伸大」的意念就会生出许多计谋图利的心以图利之心出发即使「枉寻直尺、屈少伸多」还算有利难道也可以去做吗?是说明人必须坚持正道唯利是图、屈服于现实而放弃道义是绝对不可做的事。 继而孟子又以驾车人王良耻于阿谀射者之事再次强调自己绝不会为了顺遂诸侯之意而违背正道的决心。最后并以「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矫正陈代的错误观念;认为人应当秉持正直无私之心以矫正那些不合礼的事如果自己本身都已经偏私不正了那又如何能正人呢? 从上所述可见孟子毕生严守「修礼守正、非招不往」的原则绝不会为了求富贵而歪曲正道如同朱熹在[孟子集注.卷六]所说的:「古之人宁道之不行而不轻其去就是以孟子虽在春秋战国之时而进必以正以致终不得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当先为之矣。孔孟岂不欲道之行哉?」朱熹赞扬孟子终其一生固守正道的坚持与决心;孟子虽处于天下无道、交相争利的时代仍能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即使深盼大道能行于天下也要严正自持坚忍不屈行不由径如此而得行其道才是真正的大道否则宁可保持志节仍然不失为守道之人。反之若先贬抑了自己就不能坚持道义了。
枉尺直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枉弯曲。直伸。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寻指弯曲一尺而能伸长八尺。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后比喻损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围的收获。《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晋书.卷九四.隐逸传.戴逵传》:「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枉尺直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成语词典版
1:修订本参考资料:枉弯曲。直伸。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寻指弯曲一尺而能伸长八尺。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后比喻损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围的收获。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戴逵传: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