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孟子相关组词:

撇架子 旧谱子 芥子油 鞋楦子 走油子 没架子 打梆子 粪窖子 囤子 手板子 扳搭饊子 公子小白 打猛子 右翼分子 和丸教子 单浪瓦房子 影子政府 杀性子 打出头棒子 夯子 莲子草 庄子哲学 欧阳子 敦煌曲子词 移民子女教育 一口箱子 良性子宫肌瘤 孟克 孟樊 电子银行 一会子 练家子 配子囊 单拍子 父子同牝 安南子 量子数 君子阳阳 先秦诸子 马牌子 不良分子 朱子学 那样子 电子的 拐子脸 担孢子 花魁娘子 捧心西子 哑子得梦 孽子孤臣 戴绿帽子 乌有子虚 声子 复子明辟 屎盆子 抽冷子 揭盖子 搭子 村夫俗子 柏子 标子 核子能 滴子 父析子荷 狮子口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磨子 竖子不足与谋 筢子 罐子玉 腰杆子 花下子 茶缸子 虎头上捉虱子 锅烟子 百子千孙 麒麟送子 狐媚子 色丝子女 闵予小子 下半辈子 龟儿子 剪子股 巴子 孟光举案 子语言 分子结构 坠子戏 带孩子 男子汉大丈夫 镟子 笋子 耳根子 少子化 鼻子一酸 活靶子 高分子材料 囮子 君子务本 捅娄子 

孟子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孟子
   繁体: 孟子
   拼音: meng zi
   读音: mèng zǐ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孟子造句
   组词,组成语: 

孟子解释

孟子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教育Wiki编版


1: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正月享年八十四岁。
  孟子父名激母仉氏本鲁公族孟孙之后;后迁居邹地(今山东邹县)故〔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邹人。
  孟子从小聪慧善模仿但不肯用功读书其母乃三迁并断织训子孟子始发愤勤学不辍。〔史记.孟荀列传〕中说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赵歧〔孟子题辞〕则说他长而师孔子孙子思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以子思卒业与孟子生年考之当以前说为可信。孟子学成后一面为他的学生授业解惑一面则周游列国想获得一个能得君行道的机会以实现他政治的理想。不过当时诸侯均穷兵黩武所需要的是权谋之士孟子守着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容称尧舜、崇孔子发而为中正、中和、王道、民本的言论诸侯视他为迂儒而不获见用。周游列国三十余年没有机会舒展他的抱负乃束装回国和他的及门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论道着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学术上发扬儒学薪火相传以承袭圣贤之道统。
  孟子倡为性善之说主张人心有仁、义、礼、智四端而恻隐之心即为仁之端。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文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推而至于义、礼、智亦然。故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又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以性善为人天赋之本能内心之自然与生俱来不论贤愚而结果有善恶不同者便是后天能否确保而扩充的问题。顺其本性而扩充之则为善受环境物质所诱惑支配而汨灭其本性则为恶。人皆有四端此四端扩而充之则为圣人。人之不善即不能就此四端扩充之并不是他的「本性」与善人不同的缘故。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亦即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在能思想在能依理义而行在能「从其大体」以保守其心志。能思之心为人所特有是「天之所以与我」者为「大体」;耳目之官人与禽兽所同具是「小体」人若只从「小体」则不仅为小人而且为禽兽。
  孟子教人凡事要反求自心保守存养勿因私欲而失其本心;如丧失本心仅有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惟有不失本心能知行义才能舍生取义。
  孟子论教育目的以明人伦为本;而洒扫应对事亲敬长以至一切修己待人的大道都是教育的范围。孟子特别重视教育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为学的态度首重虚心。〔孟子.尽心篇〕载:「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勳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认为为学要虚心要诚恳孟子为要矫正滕更炫己轻人的缺失启发他尊师重道的意念所以用不屑教诲的态度来刺激他。
  其次要专心。孟子认为为学之道不在聪明智慧而在专心与努力以全副精神致力于学问因知勉行才能有成否则「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他用奕秋教人下棋的事来说明专心的重要。
  再其次能自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是说为学要自动而积极的反应自己去做、去看、去想、去经历始能领悟其中之道理。而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孟子所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就是「学贵自得」之意。
  最后为有恒。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是勉人为学须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孟子在教育方法方面强调顺应自然注重启发因材施教注重怀疑精神但不武断曲解注重由博反约。兹分述之:
  在顺应自然方面孟子觉得人的善性犹如一粒潜伏在心中的种子「苟得其养则无物不长」。可以发扬为「善」、为 「士」、为 「圣」、为「神」。「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而「梏亡」而如「牛山之濯濯」。养的方法是顺应自然非如宋人之揠苗助长。
  注重启发方面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大意是说教诲人的方法很多我拒绝他不愿教诲他的意思其实是在激励他也是教诲的方法之一。孟子因齐王好乐好勇好货好色就乘势利导劝他与民同乐启发他推行仁政。孟子与齐王论王道与告子论性与陈相论许行的谬说均不惮烦琐反覆辩证。最后抽丝剥茧使对方自己发现真理这是孟子教育方法注重启发的实例。
  在因材施教方面孟子在〔尽心篇〕中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因学生之材质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教导使之均有成就就教者言无弃才就学者言亦不致自弃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怀疑精神方面孟子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在〔尽心篇〕中用实例说明教人读书要慎思明辨有怀疑精神但决不可武断曲解。
  在由博反约方面〔孟子.离娄篇〕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是说做学问要博览多读会通一切然后由博反约得其要旨。学不求之于「博」便识见浅陋而不能精思旁通但不反之于「约」便工夫散漫而无所归宿。由博反约才能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地步。
  孟子生当扰攘战乱之世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觉民救世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当其周游列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其声势之壮大实超迈前贤而过之。惟孟子殁后其学说湮没而不彰;迨韩愈出才认为自孔子殁后仅孟子得孔子之正传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此说后宋儒亦极力推崇孟子溯其源流实自韩愈始。
  北宋程颐曾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然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于是宋儒乃对孟子推崇备至尊之为亚圣以之配享孔子。南宋朱熹更将〔孟子〕着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并列合称「四书」加以注释;而宋元明清各朝均以四书取士孟子学说乃得昌明于世。
  孙奭曰:「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觉之志拔邪树正高行丽辞导王化之源以救时弊闲圣人之道以断群疑其言精而瞻其旨渊而通致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非圣贤之伦安能致于此乎?」
  孟子尝说:「圣人 百世之师也。」是说才德绝世的圣人用德行感化人的深远可以做百世的师表;在中新历史上除至圣先师孔子外惟孟子的才德足以当之。


孟子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战国时孟轲。参见「孟轲」条。书名。孟轲撰由弟子辑录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