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汪元量诗词作品集:
忆秦娥 忆秦娥 湖州歌·其六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莺啼序·重过金陵 望江南·幽州九日 一剪梅·怀旧 锦瑟清商引 好事近(浙江楼闻笛) 忆王孙 忆王孙 玉楼春(赋双头牡丹) 玉楼春(度宗愍忌长春宫齐醮) 忆秦娥 忆秦娥 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 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 瑶花 汉宫春(春苑赏牡丹) 忆王孙 满江红(吴山) 长相思(越上寄雪江) 满江红(吴江秋夜) 婆罗门引(四有八日谢太后庆七十) 太常引(四月初八日庆六十) 人月圆 忆秦娥 忆秦娥 忆秦娥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瑞鹧鸪 凤鸾双舞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 忆王孙(集句数首,甚婉娩,情至可观) 眼儿媚 鹧鸪天 糖多令(吴江中秋) 惜分飞(歌楼别客)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卜算子(河南送妓移居河西) 六州歌头(江都) 洞仙歌(BC2E·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琴调相思引(越上赏花) 金人捧露盘(越州越王台) 自笑 真定官舍 幽州寒食游江乡园 幽州除夜 星子驿别客 乌江 岁暮过信州灵溪 戎州 戎州 戎州 戎州 戎州 南归对客 鲁港败北 锦江蜀先主庙 焦山 剑门 花石纲 宫人为尼 封丘 读李鹤田钱塘百咏 酬隐者刘桃冈 长城外 草地寒甚氈帐中读杜诗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八 药市 吴山 天津桥 山东飞放 琴台 孟津 忠州荔枝楼小憩 张平章席上 云台 阴山观猎和赵待制回文 扬子江 燕子楼 晓行 峡边山寺 万州 题王导像 孙殿帅从魏公出师 蜀主芙蓉城 社牲 三衢官舍和王府教 荣州 青城山 钱塘 牡丹平 马嵬坡 凌歊台 贾魏公雪中下湖 湖山堂 后主庙 大元皇后游蓬莱岛 常州 蚕市 采石 涿州 重庆府 终南山馆 忠武侯庙 浙江亭和徐雪江 浙江亭别客 曾平山招饮 昝相公席上 昝相公送锦被 越女 豫章驿 御宴蓬莱岛 幽州月夜酒边赋西湖月 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 幽州会饮 幽州歌 永安宫 易水 燕山九日 兴元府 小桃源入三岩观鱼 湘夫人祠 吴山晓望 吴江 吴儿 闻父老说兵 文山丞相丙子自京口脱去变姓名作清江刘洙今 望海楼独立 同毛敏仲出湖上由万松岭过浙江亭 听徐雪江琴 天山观雪王昭仪相邀割驼肉 题赐砚 太华峰 苏台 送张舍人从军 送皇甫秀才下荆州 宋宫人分嫁北匠 蜀道 少室山 商山庙 全太后为尼 青阳提刑哀些 钱塘歌 七月初七夜渡黄河 邳州 彭州歌 彭州 女道士王昭仪仙游词 绵州 眉州借景亭 洛阳桥 庐山三叠泉 阆州 九日次周义山 降香回燕 江陵 惠山值雨 寰州道中 华清池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九○ 衡山道中寄平远赵宣慰 光相寺 歌妓许冬冬携酒郊外小集 废苑见牡丹黄色者 短歌 东平官舍 答林石田 慈元殿赐牡丹 除夕同舍集饮 长沙 草地 汴都纪行 巴江 重游甘露寺 昭君墓 昝元帅相拉浣花溪泛舟 昝舍人锦江泛舟 云安闻鹃 月夜听琴 玉局诗 幽州雪霁翰林诸公分韵得明字 幽州除夜醉歌 幽州城南江乡园 永康军 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 忆湖上 扬州 扬州 燕山送黄千户之旴江 燕歌行 戏马台 斡鲁垛观猎 文山道人事毕壬午腊月初九日 潼州府 通州道中 天坛山 苏武洲氈房夜坐 送张总管归广西 蜀相庙 秦岭 南岳道中二首 南岳道中二首 明皇庙 麻姑仙坛歌 吕梁 泸州 卢奉御自上都回见访 隆州 隆庆府 临川水驿 李陵台 蓝田 客感和林石田 开平 筠溪王奉御寄诗次韵呈崖松卢奉御 旧內曲水池 京口野望 锦城秋暮海棠 金山 蓟北春望 济渎 黄金台和吴实堂韵 淮安水驿 画溪酒边 和徐雪江即事 汉州 庚辰正月旦早朝呈留忠斋 涪州 凤州 二月初八日左丞相吴坚右□□□□□枢密使谢 冬至日同舍会拜 登蓟门用家则堂韵 答徐雪江 答同舍杜德机 答林石田见访有诗相劳 答开先老子万一山 酬方塘赵待制见赠 成都 柴秋堂越上寄诗就韶柬奚秋崖 蚕丛祠 别杨驸马 北岳降香呈严学士 北师驻皋亭山 百花潭 巴陵 越州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七 重访马碧梧 夷山醉歌 夷山醉歌 严郑公故宅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西湖旧梦 万安殿夜直 苏台怀古 石头城 神女祠 妾薄命呈文山道人 平原郡公夜宴月下待瀛国公归寓府 泸沟桥王昭仪见寄回文次韵 夔门驿 夔门 九月九日堂红叶二首 九月九日堂红叶二首 金陵 贾魏公出师 寄李鹤田 寄李鹤田 黄州江下 花蕊夫人故宅二首 花蕊夫人故宅二首 函谷关 函谷关 观鱼台 孤山和李鹤田 歌楼感事 多景楼 读文山诗藁 东湖送春和陈自堂 初庵傅学士归田里 昌州海棠有香二首 昌州海棠有香二首 兵后登大内芙蓉阁宫人梳洗处 别章杭山 北征 阿房宫故基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五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竹枝歌十首 重访草堂 余将南归燕赵诸公子携妓把酒钱别醉中作把酒 余将南归燕赵诸公子携妓把酒钱别醉中作把酒 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 幽州会同馆 泰山 嵩山 嵩山 清明 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 孔子旧宅 居延 嘉定府 寄赵青山同舍档四首 寄赵青山同舍档四首 寄赵青山同舍档四首 寄赵青山同舍档四首 虎丘 歌风台 感慈元殿事 凤州歌 凤州歌 废宅 钓台 出自蓟门行 出居庸关 北邙山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五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 比干墓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五 贾魏公府 贾魏公府 贾魏公府 草堂 草堂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四 暗香 月夜拟李陵诗传 月夜拟李陵诗传 月夜拟李陵诗传 居拟苏武四首 居拟苏武四首 居拟苏武四首 居拟苏武四首 读史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五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八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八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二 鲁港 利州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一 徐州 凤凰台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八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八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五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关山月 太皇谢太后挽章 太皇谢太后挽章 潼关 秋日酬王昭仪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五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五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三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浮丘道人招魂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八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八 江上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六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越州歌二十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二 眼儿媚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十二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五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八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醉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二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九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五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汪元量
汪元量简介

全 名 汪元量

汪元量汪元量简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汪元量的入道原因


  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道教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就成了他最终入道的又一原因。


汪元量汪元量的文学创作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醉歌》10首中,“声声骂杀贾平章”,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贻误国家的罪恶;“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直呼最高当权者太皇太后谢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满腔悲愤,不愧史笔。《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轩趣幼君。三十六宫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吴云”;“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般作战船”。亡国之痛,悲歌当哭。又有《湖州歌》98首,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以七绝联章的形式,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景真情挚,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兴元府》“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自认为"篇篇妙入神"(《杭州杂诗和林石田》),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他在大都所作《黄金台和吴实堂韵》中写道:“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感到大势已去而又执著地眷恋故国;在《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中写“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声讨元统治者虐待宋宗室。这些诗作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他自己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其章法。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夔门》)。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以“德祐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中的“阿哥儿,阿姑儿,两个天生一对儿”,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德祐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在大都期间,在一组〔忆秦娥〕词中,他写南宋宫人“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天沉沉,香罗拭泪行穷阴。行穷阴,左霜右雪,冷气难禁”,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代表作是〔莺啼序〕《重过金陵》。


汪元量汪元量的生平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 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别恩遇。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太皇太后、王昭仪仙逝,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太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终得黄冠归,自号水云子。南归后,他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汪元量汪元量的著述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山类稿》13卷,《汪水云诗》4卷,《水云词》2卷,已佚。清代乾隆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5卷(前4卷为诗,第5卷为词),《水云集》1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 300多首,词20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代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100首,词20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宋朝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