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杜甫:
夜宴左氏庄 奉赠韦左丞... 风疾舟中伏... 自京赴奉先... 羌村 新安吏 寄韩谏议/... 江村 戏为六绝句 又呈吴郎 陪裴使君登... 遭田父泥饮... 阆水歌 秋兴八首 奉赠韦左丞... 北征 登岳阳楼 赠李白 恨别 江畔独步寻... 夔州歌十绝... 宗武生日 醉时歌 前出塞九首 不见 羌村三首·... 北征 兵车行 赠卫八处士 南征 禹庙 江南逢李龟... 咏怀古迹五... 咏怀古迹五... 送孔巢父谢... 饮中八仙歌 百忧集行 忆昔二首 岁暮 江亭 望岳 洗兵马 潼关吏 春日忆李白 一百五日夜... 堂成 绝句四首 简吴郎司法 江畔独步寻... 石壕吏 送郑十八虔... 月夜忆舍弟 江上值水如... 严郑公宅同... 绝句 望岳三首 客至 春夜喜雨 旅夜书怀 燕子来舟中... 同诸公登慈... 九日寄岑参 无家别 古柏行 狂夫 南邻 野望 诸将五首 江汉 哀江头 佳人 茅屋为秋风... 房兵曹胡马... 遣兴 为农 和裴迪登蜀... 野人送朱樱 送路六侍御... 八阵图 八阵图 月夜忆舍弟 秋雨叹三首 雨不绝 曲江对酒 南邻 夏夜叹 月夜 宿府 泊岳阳城下... 同诸公登慈... 悲青坂 登兖州城楼 与李十二白... 寄李十二白... 闻官军收河... 登高 白帝城最高... 遣闷戏呈路... 秋兴八首·... 洗兵马 曲江对酒 绝句漫兴九... 花鸭 前出塞九首... 观公孙大娘... 岁晏行 送远 后游 归雁 阁夜 月三首 归雁二首 小寒食舟中... 发潭州 柏学士茅屋 九日蓝田崔... 至德二载甫... 天末怀李白 蜀相 奉济驿重送... 至后 梦李白二首... 登楼 悲陈陶 新婚别 梦李白二首... 丹青引赠曹... 缚鸡行 画鹰 春望 曲江对雨 春宿左省 客亭 宿江边阁/... 咏怀古迹五... 江畔独步寻... 绝句二首·... 九日五首·... 哀王孙 后出塞五首 陪郑广文游... 日暮 绝句二首 后游 赠李白 可叹 客从 对雪 宿赞公房 客夜 别房太尉墓 八月十五夜... 小至 孤雁/后飞... 花底 夏夜李尚书... 戏为六绝句... 韦讽录事宅... 曲江二首 小寒食舟中... 清明二首 倦夜 白帝 望岳 野老 送韩十四江... 赠花卿 武侯庙 绝句漫兴九... 万里瞿塘月 贫交行 偶题 绝句 绝句漫兴九... 陪李北海宴... 杜鹃行 垂老别 送裴二虬作... 水槛遣心二... 白帝 哭长孙侍御... 绝句漫兴九... 杜鹃 和贾舍人早... 奉陪赠附马... 又呈窦使君 奉陪郑驸马... 送率府程录... 望岳三首·... 端午日赐衣 野望 梅雨 琴台 送远 杜鹃行(一... 送率府程录... 夜宴左氏庄 阆水歌 曲江陪郑八... 丽人行 秋日夔府咏... 秋日夔府咏... 月圆 野望 秋雨叹 叹庭前甘菊... 过宋员外之... 同李太守登... 病后遇王倚... 谒文公上方 奉赠射洪李... 谒文公上方 奉赠射洪李... 醉为马坠,... 奉寄河南韦... 赠比部萧郎... 送许八拾遗... 敬简王明府... 奉寄别马巴... 初冬 入宅三首(... 曲江三章,... 桥陵诗三十... 投简成、华... 送殿中杨监... 壮游 虎牙行(虎... 复阴 醉歌行,赠... 送重表侄王... 追酬故高蜀... 赠特进汝阳... 题张氏隐居... 杜位宅守岁 九日杨奉先... 陪李金吾花... 收京三首 田舍 寄杜位(位... 送严侍郎到... 春远/春运 陪王汉州留... 立春 赠李八秘书... 赠李八秘书... 送李八秘书... 季夏送乡弟... 寄杜位(顷... 长沙送李十... 冬晚送长孙... 赠韦七赞善 惜别行送刘... 绝句漫兴九... 秋雨叹 遣兴三首 规雁 寓目 观作桥成,... 奉和严公军... 相和歌辞·... 杂曲歌辞·... 杂歌谣辞·... 送高三十五... 游龙门奉先... 陪李北海宴... 玄都坛歌,... 今夕行(自... 高都护骢马... 天育骠骑歌... 白丝行 叹庭前甘菊... 醉歌行 苦雨奉寄陇... 示从孙济(... 乐游园歌 渼陂行(陂... 渼陂西南台 戏简郑广文... 夏日李公见... 奉同郭给事... 夜听许十损... 沙苑行 骢马行 去矣行 奉先刘少府... 白水县崔少... 三川观水涨... 大云寺赞公... 苏端、薛复... 晦日寻崔戢... 雨过苏端(... 喜晴(一作... 述怀一首(... 送长孙九侍... 送樊二十三... 送从弟亚赴... 送韦十六评... 塞芦子(芦... 彭衙行(郃... 得舍弟消息 徒步归行 玉华宫 九成宫 逼仄行,赠... 送李校书二... 留花门 湖城东遇孟... 阌乡姜七少... 戏赠阌乡秦... 李鄠县丈人... 义鹘 画鹘行(一... 瘦马行(一... 夏日叹 立秋后题 贻阮隐居 遣兴三首 昔游 幽人 赤谷西崦人... 西枝村寻置... 寄赞上人 太平寺泉眼 有怀台州郑... 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 别赞上人 万丈潭 两当县吴十... 发秦州(乾... 赤谷 铁堂峡(铁... 盐井(盐井... 寒硖 法镜寺 青阳峡 龙门镇(龙... 石龛 积草岭(同... 泥功山(贞... 凤凰台 乾元中寓居... 发同谷县(... 木皮岭 白沙渡(属... 水会渡 飞仙阁 五盘(七盘... 龙门阁 石柜阁 桔柏渡(在... 剑门 鹿头山(山... 成都府 石笋行 石犀行 赠蜀僧闾丘... 泛溪 题壁画马歌... 戏题画山水... 题李尊师松... 戏为双松图... 徐卿二子歌 病柏 病橘 枯棕 枯楠 丽春 丈人山(山... 戏作花卿歌 入奏行,赠... 楠树为风雨... 大雨 溪涨 戏赠友二首 喜雨 渔阳 天边行 大麦行 苦战行 去秋行 述古三首 观打鱼歌 越王楼歌(... 海棕行 姜楚公画角... 相逢歌赠严... 光禄坂行 冬到金华山... 陈拾遗故宅... 早发射洪县... 通泉驿南去... 过郭代公故... 观薛稷少保... 通泉县署屋... 陪王侍御同... 春日戏题恼... 短歌行,赠... 短歌行,送... 陪章留后惠... 将适吴楚,... 山寺(得开... 棕拂子 桃竹杖引,... 寄题江外草... 送韦讽上阆... 阆州东楼筵... 严氏溪放歌... 南池(在阆... 发阆中 冬狩行(时... 自平 释闷 赠别贺兰铦 别唐十五诫... 阆山歌 草堂 四松 水槛 破船 营屋 除草 扬旗 太子张舍人... 莫相疑行 别蔡十四著... 观打鱼歌 又观打鱼 越王楼歌(... 海棕行 姜楚公画角... 相逢歌赠严... 光禄坂行 冬到金华山... 陈拾遗故宅... 早发射洪县... 通泉驿南去... 过郭代公故... 观薛稷少保... 通泉县署屋... 陪王侍御同... 春日戏题恼... 短歌行,赠... 短歌行,送... 陪章留后惠... 将适吴楚,... 山寺(得开... 棕拂子 桃竹杖引,... 寄题江外草... 送韦讽上阆... 阆州东楼筵... 严氏溪放歌... 南池(在阆... 发阆中 冬狩行(时... 自平 释闷 赠别贺兰铦 别唐十五诫... 阆山歌 草堂 四松 水槛 破船 营屋 除草 扬旗 太子张舍人... 莫相疑行 别蔡十四著... 客居 客堂 石研诗 水阁朝霁,... 赠郑十八贲... 三韵三篇 青丝(青丝... 近闻 蚕谷行 折槛行 引水 负薪行 最能行 寄裴施州(... 郑典设自施... 柴门 贻华阳柳少... 七月三日亭... 牵牛织女 毒热寄简崔... 殿中杨监见... 杨监又出画... 赠李十五丈... 西阁曝日 课伐木 园人送瓜 信行远修水... 槐叶冷淘 行官张望补... 催宗文树鸡... 园官送菜 上后园山脚 驱竖子摘苍... 秋行官张望... 阻雨不得归... 雨二首 晚登瀼上堂 又上后园山... 甘林 种莴苣 暇日小园散... 八哀诗·赠... 八哀诗·故... 八哀诗·赠... 八哀诗·赠... 八哀诗·赠... 八哀诗·故... 八哀诗·故... 八哀诗·故... 写怀二首 往在 昔游 遣怀 同元使君舂... 李潮八分小... 览柏中允兼... 听杨氏歌 荆南兵马使... 王兵马使二... 狄明府(博... 秋风二首 久雨期王将... 别李秘书始... 锦树行(因... 赤霄行 前苦寒行二... 后苦寒行二... 晚晴 夜归 寄柏学士林... 寄从孙崇简 奉酬薛十二... 别李义 送高司直寻... 君不见,简... 赠苏四徯 寄薛三郎中... 大觉高僧兰... 宿青溪驿奉... 敬寄族弟唐... 忆昔行 魏将军歌 北风 白马 白凫行 朱凤行 惜别行,送... 夜闻觱篥 发刘郎浦(... 别董颋 咏怀二首 送顾八分文... 上水遣怀 遣遇 解忧 宿凿石浦(... 早行 过津口 次空灵岸 宿花石戍(... 早发 次晚洲 湘江宴饯裴... 清明 风雨看舟前... 岳麓山道林... 奉送魏六丈... 别张十三建... 暮秋枉裴道... 奉赠李八丈... 苏大侍御访... 题衡山县文... 入衡州 舟中苦热遣... 聂耒阳以仆... 冬日洛城北... 赠韦左丞丈... 投赠哥舒开... 上韦左相二... 奉赠太常张... 敬赠郑谏议... 奉赠鲜于京... 郑驸马宅宴... 李监宅 重题郑氏东... 天宝初南曹... 龙门(即伊... 与任城许主... 刘九法曹、... 暂如临邑,... 对雨书怀,... 巳上人茅斋 临邑舍弟书... 过宋员外之... 送蔡希曾都... 赠陈二补阙 寄高三十五... 城西陂泛舟... 赠田九判官... 赠献纳使起... 送韦书记赴... 重过何氏五... 冬日有怀李... 与鄠县源大... 崔驸马山亭... 赠翰林张四... 送张二十参... 陪诸贵公子... 白水明府舅... 赠高式颜 九日曲江 承沈八丈东... 奉留赠集贤... 故武卫将军... 官定后戏赠... 崔氏东山草... 元日寄韦氏... 忆幼子(字... 喜达行在所... 得家书 奉赠严八阁... 奉送郭中丞... 送杨六判官... 留别贾严二... 晚行口号 独酌成诗 行次昭陵 重经昭陵 喜闻官军已... 腊日 紫宸殿退朝... 宣政殿退朝... 题省中院壁 送翰林张司... 晚出左掖 曲江陪郑八... 送贾阁老出... 郑驸马池台... 题郑十八著... 赠毕四(曜... 酬孟云卿 奉赠王中允... 奉答岑参补... 因许八奉寄... 寄高三十五... 路逢襄阳杨... 题郑县亭子... 早秋苦热,... 望岳三首·... 至日遣兴,... 得弟消息二... 忆弟二首(... 得舍弟消息 秦州杂诗二... 东楼 雨晴(一作... 寓目 山寺 即事 遣怀 天河 初月 归燕 捣衣 促织 萤火 蒹葭 苦竹 除架 废畦 夕烽 秋笛 观兵 不归 独立 日暮 空囊 病马 蕃剑 铜瓶 观安西兵过... 送人从军 示侄佐(佐... 佐还山后寄... 从人觅小胡... 秋日阮隐居... 秦州见敕目... 寄彭州高三... 寄岳州贾司... 寄张十二山... 卜居 一室 有客(一作... 宾至(一作... 王十五司马... 进艇 西郊 所思 江涨 云山 遣兴 北邻 出郭 过南邻朱山... 寄贺兰铦 寄杨五桂州... 逢唐兴刘主... 和裴迪登新... 重简王明府 建都十二韵 寄赠王十将... 暮登四安寺... 散愁二首 奉酬李都督... 遣意二首 漫成二首 春水 春水生二绝 村夜 早起 可惜 落日 独酌 徐步 寒食 高楠 恶树 石镜 闻斛斯六官... 游修觉寺 题新津北桥... 江涨 晚晴 朝雨 送裴五赴东... 赴青城县出... 因崔五侍御... 野望因过常... 奉简高三十... 酬高使君相... 草堂即事 魏十四侍御... 徐九少尹见... 范二员外邈... 王十七侍御... 王竟携酒,... 陪李七司马... 李司马桥了... 少年行二首 即事 少年行 观李固请司... 题桃树 从韦二明府... 凭何十一少... 凭韦少府班... 又于韦处乞... 诣徐卿觅果... 赠别何邕 赠别郑炼赴... 重赠郑炼 奉和严中丞... 严中丞枉驾... 广州段功曹... 得广州张判... 送段功曹归... 三绝句 江头四咏 江头四咏 江头四咏·... 畏人 远游 官池春雁二... 屏迹三首 奉酬严公寄... 中丞严公雨... 谢严中丞送... 严公仲夏枉... 严公厅宴,... 奉送严公入... 送梓州李使... 巴西驿亭观... 九日登梓州... 九日奉寄严... 黄草 怀旧 所思(得台... 题玄武禅师... 秋尽 陪王侍御宴... 野望 涪江泛舟送... 春日梓州登... 郪城西原送... 泛江送魏十... 泛江送客 上牛头寺(... 望牛头寺 上兜率寺 望兜率寺 甘园 数陪李梓州... 登牛头山亭... 陪李梓州、... 送何侍御归... 江亭送眉州... 涪城县香积... 戏题寄上汉... 陪章留后侍... 台上(得凉... 送王十五判... 悲秋 对雨 警急(时高... 王命 征夫 有感五首 送元二适江... 章梓州水亭 玩月呈汉中... 戏作寄上汉... 投简梓州幕... 九日 遣愤 章梓州橘亭... 送陵州路使... 薄暮 西山三首(... 薄游 赠韦赞善别 送李卿晔(... 绝句 城上(一作... 舍弟占归草... 伤春五首(... 王阆州筵奉... 放船 奉待严大夫 奉寄高常侍... 奉寄章十侍... 将赴荆南,... 泛江 陪王使君晦... 久客 暮寒 双燕 百舌 地隅 游子 归梦 江亭王阆州... 滕王亭子 玉台观(滕... 滕王亭子 玉台观 渡江 喜雨 送韦郎司直... 将赴成都草... 自阆州领妻... 山馆(一作... 行次盐亭县... 倚杖(盐亭... 舟前小鹅儿... 得房公池鹅 答杨梓州 春归 赠王二十四... 寄董卿嘉荣... 寄司马山人... 黄河二首 寄李十四员... 归来 王录事许修... 寄邛州崔录... 过故斛斯校... 立秋雨院中... 奉和严大夫... 院中晚晴怀... 到村 遣闷奉呈严... 送舍弟频赴... 严郑公阶下... 奉观严郑公... 晚秋陪严郑... 正月三日归... 弊庐遣兴,... 春日江村五... 绝句六首 哭严仆射归... 宴戎州杨使... 渝州候严六... 拨闷(一作... 闻高常侍亡... 宴忠州使君... 题忠州龙兴... 别常征君 三绝句 十二月一日... 又雪 奉汉中王手... 赠崔十三评... 长江二首 承闻故房相... 云安九日郑... 答郑十七郎... 将晓二首 怀锦水居止... 子规 漫成一绝 老病 南楚 寄常征君 寄岑嘉州(... 移居夔州郭 船下夔州郭... 崔评事弟许... 夜宿西阁,... 西阁口号(... 西阁雨望 不离西阁二... 西阁三度期... 西阁二首 西阁夜 瀼西寒望 赤甲 卜居 暮春题瀼西... 竖子至 示獠奴阿段 秋野五首 溪上 树间 课小竖鉏斫... 寒雨朝行视... 季秋江村 小园 自瀼西荆扉... 茅堂检校收... 东屯月夜 东屯北崦 从驿次草堂... 暂往白帝复... 刈稻了咏怀 上白帝城(... 上白帝城二... 谒先主庙(... 白盐山(白... 滟滪堆 滟滪 白帝城楼 晓望白帝城... 白帝楼 陪诸公上白... 峡隘 诸葛庙 峡口二首 天池 瞿塘两崖 上卿翁请修... 偶题 寄刘峡州伯... 夔府书怀四... 解闷十二首 复愁十二首 承闻河北诸... 喜闻盗贼蕃... 洞房 宿昔 能画 斗鸡 鹦鹉(一作... 历历 洛阳 骊山 提封 覆舟二首 垂白(一作... 草阁 咏春笋 萧八明府堤... 冬至 咏怀古迹五... 绝句九首(... 咏怀古迹五... 绝句漫兴九... 公安县怀古 晨雨 江梅 绝句漫兴九... 白露 洛阳 归雁 戏为六绝句... 野望 绝句漫兴九... 暮春 雨四首 晓望 吹笛 晚晴 早花 暮归 九日五首 即事 昼梦 暮冬送苏四... 暮春江陵送... 雨晴 有叹 九日登梓州... 江上 南极 放船 过南岳入洞... 人日两篇 远怀舍弟颖... 陪柏中丞观... 夜雨 同谷七歌 去蜀 衡州送李大... 对雪 庭草 元日示宗武 夜二首 白露 阙题 巴山 虢国夫人(... 同豆卢峰知... 晚秋长沙蔡... 入乔口(长... 晓发公安(... 移居公安敬... 和江陵宋大... 奉送蜀州柏... 将别巫峡,... 存殁口号二... 凭孟仓曹将... 孟仓曹步趾... 过客相寻 季秋苏五弟... 王十五前阁... 江月 晨雨 耳聋 秋峡 中宵 避地 奉使崔都水... 柳边 遣忧 送灵州李判... 寄高適 逃难 狂歌行,赠... 送司马入京 奉赠萧二十... 哭李常侍峄... 奉赠卢五丈... 双枫浦(在... 北风(新康... 登白马潭 祠南夕望 湘夫人祠(... 宿青草湖(... 缆船苦风,... 留别公安太... 赠虞十五司... 公安送韦二... 重题 秋日荆南送... 秋日荆南述... 遣闷 夏日杨长宁... 宴胡侍御书... 送大理封主... 续得观书,... 见王监兵马... 白小 送覃二判官 巫峡敝庐奉... 谒真谛寺禅... 江雨有怀郑... 喜观即到,... 戏作俳谐体... 怀灞上游 社日两篇 向夕 返照 十七夜对月 返照 晴二首 夜(一作秋... 独坐二首 遣愁 中宵 冬深(一作... 垂白(一作... 骊山 历历 斗鸡 洞房 承闻河北诸... 诸将五首 返照 更题 晚晴 月三首 晴二首 远游 不寐 江上 汉州王大录... 又送 惠义寺园送... 惠义寺送王... 送王侍御往... 哭台州郑司... 陪郑公秋晚... 愁坐 阆州奉送二... 客旧馆 东津送韦讽... 随章留后新... 题郪县郭三... 赠裴南部,... 送窦九归成... 巴西闻收宫... 收京 巴西驿亭观... 与严二郎奉... 呀鹘行 瞿唐怀古(... 长吟 李盐铁二首... 舟泛洞庭(... 闻惠二过东... 军中醉饮寄... 酬郭十五受... 奉酬寇十侍... 回棹 送赵十七明... 送魏二十四... 奉送二十三... 楼上 舟中夜雪,... 哭韦大夫之... 送卢十四弟... 暮秋将归秦... 登舟将适汉... 重送刘十弟... 湖中送敬十... 千秋节有感... 酬韦韶州见... 江阁对雨有... 潭州送韦员... 江阁卧病走... 奉送王信州... 铜官渚守风... 宿白沙驿(... 宴王使君宅... 公安送李二... 独坐 哭李尚书(... 官亭夕坐戏... 舟出江陵南... 又作此奉卫... 江陵节度阳... 舟中 舟月对驿近... 江边星月二... 江陵望幸 奉贺阳城郡... 水宿遣兴奉... 多病执热奉... 宇文晁尚书... 暮春陪李尚... 奉送苏州李... 上巳日徐司... 书堂饮既,... 乘雨入行军... 行次古城店... 泊松滋江亭 春夜峡州田... 巫山县汾州... 大历三年春... 太岁日 玉腕骝(江... 黄鱼 见萤火 哭王彭州抡 奉汉中王手... 别苏徯(赴... 送孟十二仓... 送李功曹之... 奉送韦中丞... 奉寄李十五... 送鲜于万州... 奉送卿二翁... 送王十六判... 送田四弟将... 送十五弟侍... 奉送十七舅... 别崔潩因寄... 秋日寄题郑... 戏寄崔评事... 题柏大兄弟... 覃山人隐居 柳司马至 九月一日过... 七月一日题... 寄韦有夏郎... 舍弟观赴蓝... 第五弟丰独... 舍弟观归蓝... 得舍弟观书... 即事(一作... 览镜呈柏中... 愁(强戏为... 忆郑南玭 览物(一作... 孟冬 十月一日 大历二年九... 九日诸人集... 又示两儿 熟食日示宗... 又示宗武 朝二首 晓望 晚晴吴郎见... 村雨 十六夜玩月 热三首 更题 夜雨 远游 耳聋 摇落 南极 秋峡 伤秋 秋清 不寐 吾宗(卫仓... 孟氏(集有... 中夜 草阁 覆舟二首 提封 鹦鹉(一作... 能画 宿昔 喜闻盗贼蕃... 复愁十二首 解闷十二首 夔府书怀四... 寄刘峡州伯... 夜二首 朝二首 向夕 返照 雨四首 晚晴吴郎见... 雨晴 村雨 十七夜对月 十六夜玩月 日暮 热三首 夜(一作秋... 独坐二首 摇落 伤秋 秋清 遣愁 冬深(一作... 有叹 吾宗(卫仓... 孟氏(集有... 中夜 江月 寒食夜苏二... 江陵节度阳... 阆中行 石文诗 画像题诗 又呈窦使君 八月十五夜... 可叹 野望 浣溪沙 浣溪沙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别名 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 子美


少陵野老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主要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官 职 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


性 别 本 名 杜甫

杜甫人物介绍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年少成名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早年游历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两遇李白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困顿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但杜甫在《官定后戏赠》题下原注曰:“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而唐代文学家元稹及《新唐书》却提及杜甫为“胄曹参军”,故其官职尚存争议)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任职拾遗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被贬华州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吏三别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客居秦州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漂泊蜀中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父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

  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高潮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

  

思乡归途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舟中长逝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人物成就


  

诗歌成就

  

诗歌数量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诗歌地位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成就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诗歌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

  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法家了。

  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杜甫文学特点


  

诗文表述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  ,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

  

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格律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h4]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故号诗史。此说可取。

  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攽《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是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玠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大历五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杜甫人物评价


  唐代韩愈:①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代白居易:(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

  唐代元稹:①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叙诗寄乐天书》)  ②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见赠》)

  北宋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续诗话》)

  北宋苏轼: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

  宋代叶梦得: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石林诗话》)

  宋代许顗:老杜诗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彦周诗话》)

  南宋陆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清代彭定求等: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全唐诗》)

  近代鲁迅:①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  ②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杜甫》)

  黄锦祥:“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现代诗人[美]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


杜甫轶事典故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杜甫亲属成员


  

先世

  高祖父杜鱼石(隋获嘉县令)→曾祖父杜依艺(唐巩县令)→祖父杜审言(膳部员外郎)→父杜闲(唐奉天令)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父母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兄弟姐妹

  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儿女

  长子杜宗文(小名熊儿)、次子杜宗武(小名骥子)

  另有一幼子,天宝十四年饿死。

  至少有二个女儿  ,有一女凤儿。


杜甫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杜甫死因之谜


  对于杜甫的死因,文学、史学存在五种观点:

  

一、病死说

  关于杜甫的死,莫砺锋、童强在《杜甫传》一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托名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年)。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后世纪念


  

杜甫墓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溯湘江而上,经沅湘以登衡山。大历五年去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上宾。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北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年)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十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在诗人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现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

  

杜公祠

  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

  

杜甫故里

  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  。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别”诗意画等。

  

杜甫江阁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

  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随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

  

杜甫草堂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