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吴潜诗词作品集: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卜算子 水调歌头·焦山 鹊桥仙 南柯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贺新郎 贺新郎 如梦令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青玉案 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长相思 九华山天台峰新晴晓望 如梦令 秋夜雨(客有道秋夜雨古词,因用其韵,而不知角之为阁也·并付一笑) 鹊桥仙 满江红(梅) 柳梢青(己未元夕) 沁园春(丙辰十月十日) 望江南 如梦令 沁园春(多景楼) 南乡子 满江红(上已后日即事) 满江红(戊午九月七日,碧沚和制几韵) 水调歌头(夜来月佳甚,呈景回、自昭二兄·戊午八月十八日) 暗香(再和) 沁园春(己未翠山劝农) 水调歌头(题烟雨楼) 柳梢青 卜算子 声声慢(和吴梦窗赋梅) 水调歌头 虞美人(和刘制几舟中送临簿韵) 朝中措(三用韵) 海棠春(三用韵) 念奴娇(三和) 永遇乐(再和) 暗香 疏影 暗香 虞美人 浪淘沙 望江南 望江南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蝶恋花(吴中赵园) 长相思 长相思 青玉案(和刘长翁右司韵) 喜迁莺 祝英台近(和辛稼轩“宝钗分”韵) 汉宫春(吴中齐云楼) 二郎神 满庭芳(春感) 贺新郎(寄赵南仲端明) 满江红(京口凤凰池和芦川“春水连天”韵·池,苏魏公旧游也·) 满江红(姑苏灵岩寺涵空阁) 满江红(九日效行) 贺新郎(和惠检阅惜别) 水调歌头(奉别诸同官) 水调歌头(开庆己未秋社维舟逸老堂口占) 谒金门 谒金门(和韵赋茶) 谒金门(老香堂和韵) 浣溪沙(和桃源韵)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和梅翁韵预赋山中乐,己未中秋中_书于老香堂) 水调歌头(己未中秋无月) 诉衷情(和韵) 南乡子(答和惠计院) 糖多令(答和梅府教) 秋夜雨(依韵戏赋傀儡) 行香子 南乡子(和韵,己未八月十日郊行) 桂枝香 西河(和旧韵) 生查子 生查子(己示八月二日四明窗和韵) 秋夜雨 秋夜雨 秋夜雨(己未八月二日新桃源和韵) 秋夜雨(再和) 秋夜雨(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 鹊桥仙(己未七夕) 贺新郎(玩月) 浪淘沙(戊午中秋和刘自昭) 贺圣朝(己未三月六日) 柳梢青(戊午十二月十五日安晚园和刘自昭) 渔家傲(再用前韵) 渔家傲(和刘制几) 清平乐(和刘制几) 点绛唇(己未三月末浣木香亭赋) 青玉案(己未三月六日四明窗会客) 醉桃源 小重山(己未六月十四日老香堂前月台玩月) 洞仙歌(三用韵) 洞仙歌 秋霁(己未六月九日雨后赋) 朝中措(老香堂和刘自昭韵) 朝中措(五用韵戏呈) 朝中措(四用韵) 朝中措(再用韵) 朝中措(和自昭韵) 蝶恋花(和处静木香) 霜天晓角(再和) 霜天晓角(己未五月九日,老香堂送监簿侄归,和自昭韵) 霜天晓角(戊午十二月望安晚园赋梅上银烛)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和赵教授韵)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和刘架阁自昭韵)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和叶检阅仁叔韵) 海棠春(再用韵) 浣溪沙(再赋) 浣溪沙(己未三月二十五日赏荼_) 浣溪沙(四用韵) 浣溪沙(三用韵) 浣溪沙(再用韵) 浣溪沙(和谦山) 浣溪沙(己未元夕) 谒金门(和自昭木香) 谒金门(和刘制几) 谒金门(和赵参谋) 谒金门(枕上闻鹃赋) 感皇恩(和广德知军韵) 八声甘州(赓叶编修俾寿之词) 念奴娇(戏和仲殊已未四月二十七日) 念奴娇(四和) 念奴娇(再和) 念奴娇(咏白莲用宝月韵) 满江红(和刘右司长翁俾寿之词) 满江红(己未赓李制参直翁俾寿之词) 满江红(己未四月九日会四明窗) 满江红(戊午八月十二日赋后圃早梅) 满江红(再用韵怀安晚) 满江红(郑园看梅) 满江红(戊午八月二十七日进思堂赏第二木稚) 满江红(戊午秋半,偕胡景回,刘自昭二兄小饮待月) 满江红 满江红 满江红(二园花卉仅有海棠未谢,五用韵) 满江红(碧_·月湖,四用韵) 满江红(戊午二月二十四日会碧_·,三用韵) 满江红(再和) 满江红(戊午二月十七日四明窗赋) 传言玉女(己未元夕) 二郎神(再和) 二郎神(己未自寿) 水调歌头(喜晴赋) 水调歌头(再用前韵) 水调歌头(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 水调歌头(小憩袁氏园用前韵) 水调歌头(出郊玩水) 隔浦莲(会老香堂,和美成) 隔浦莲(和叶编修士则韵) 永遇乐(三和) 永遇乐(己未元夕) 水龙吟(戊午元夕) 疏影 暗香(用韵赋雪) 疏影 疏影 贺新郎(和刘自昭俾寿之词) 贺新郎(因梦中和石林贺新郎,并戏和东坡乳燕飞华屋) 贺新郎(和赵丞相见寿) 贺新郎(三和) 贺新郎(再和) 贺新郎(和翁处静桃源洞韵) 贺新郎(丁巳岁寿叔氏) 昼锦堂(己未元夕) 宝鼎现(和韵已未元夕) 沁园春(戊午自寿) 满江红(雨花台用前韵) 满江红(乌衣园) 水调歌头(闻子规) 水调歌头 贺新郎 瑞鹤仙 满江红 二郎神 武陵春 生查子 南乡子 昭君怨 小重山 浪淘沙(和吴梦窗席上赠别)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天仙子(舟行阻风) 蝶恋花 点绛唇 霜天晓角 诉衷情 阮郎归 柳梢青 忆秦娥 海棠春(郊行) 更漏子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 糖多令(湖口道中) 踏莎行 鹧鸪天(和古乐府韵送游景仁将漕夔门) 青玉案 千秋岁 摸鱼儿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和吴叔永文昌韵) 解连环 八声甘州(寿吴叔永文昌、季永侍郎) 八声甘州(和魏鹤山韵) 酹江月(暇日登新楼,望扬州于云烟缈之间,寄赵南仲端明) 酹江月(梅) 酹江月(瓜洲会赵南仲端明) 满庭芳(西湖) 贺新郎(春感) 贺新郎(用赵用父左司韵送郑宗丞) 贺新郎(寓言) 贺新郎(吴中韩氏沧浪亭和吴梦窗韵) 贺新郎(送吴季永侍郎) 沁园春(江西道中) 水调歌头(江淮一览) 水调歌头(送叔永文昌) 水调歌头(送赵文仲龙学) 水调歌头(_·川溪亭) 哨遍(括兰亭记) 满江红(刘表翁右司席上) 满江红(和吴季永侍郎见寄) 满江红(禾兴月波楼和友人韵) 满江红(送吴叔永尚书) 满江红 满江红(寄赵文仲、南仲领淮东帅宪) 满江红(和吕居仁侍郎东里先生韵) 满江红(送陈方伯上襄州幕府) 送率翁归狼山 送何锡汝 睡起行北园 山楼枕上 山偈寄无声老师 三用喜雨韵三首 三用喜雨韵三首 三用喜雨韵三首 钱塘江三首 钱塘江三首 钱塘江三首 陪陈立道中书泛湖二首 陪陈立道中书泛湖二首 龙溪道中 六用喜雨韵三首 六用喜雨韵三首 六用喜雨韵三首 六用喜雪韵二首 六用喜雪韵二首 郡城晚望 和袁尚书韵 登镇海楼 传言玉女 阅城壁 谢世颂三首 谢世颂三首 谢世颂三首 晓儿辈 桐川道中 通州道中 宿省 送曾阿宜往戍 送林明府 示慧开禅师颂二首 示慧开禅师颂二首 秋思一首寄方君遇 宁川道中 梅花小吟 陆宣公祠 口占酬翁处静 代为大川重说偈言 舟檥娥祠敬留二绝 舟檥娥祠敬留二绝 行小圃偶成唐律呈直翁自昭叔夏 乡举鹿鸣劝驾 喜雨预卜淮寇之遁口占小诗呈同官 喜雨三首 喜雨三首 喜雨三首 喜雨歌 喜雨二首 喜雨二首 喜雪二首 喜雪二首 吴波亭二首 吴波亭二首 同前 天宁长老新斋堂请转语 题暗香疏影词后用潘德久赠姜白石韵 太平仙游山神祠 岁晏无聊收叔氏讯 送魏时中胡才卿还城 僧若珪求短偈 秋风叹四首 秋风叹四首 秋风叹四首 秋风叹四首 平山堂 邳州 窥窗 君异郑兄出示旧诗盖绍定初所信笔也挽仰三十 久雨喜晴检阅计院纪以舂容之篇敬用韵为谢 景回兄和篇甚佳信笔再用韵 饯郑宗丞 和章子美阅武见贻 和翁处静赋木香 古风一首送常明仲还里社 赓刘自昭出郊佳什 泛湖次韵 走马灯赓张枢副韵 中秋无月和曾仪吉制干 占春亭即事三首 占春亭即事三首 占春亭即事三首 再用前韵二首 再用前韵二首 再用前韵二首 再用前韵二首 再用出郊韵三首 再用出郊韵三首 再和赵知录韵三首 再和赵知录韵三首 再和赵知录韵三首 再出郊韵三首 又山偈就寄善知识 谢世诗二首 谢世诗二首 喜雨和赵右司 吴萧山知县 听琴客周信民弹秋泉二首 听琴客周信民弹秋泉二首 宋山扫墓书所见 四用喜雨韵三首 四用喜雨韵三首 四用喜雨韵三首 劭农翠山赋唐律二首 劭农翠山赋唐律二首 三用喜雪韵呈同官诸丈不敢辍禁物之令也二首 三用喜雪韵呈同官诸丈不敢辍禁物之令也二首 七八用喜雪韵四首 七八用喜雪韵四首 七八用喜雪韵四首 七八用喜雪韵四首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 明仲小侄归江浙饯之西渡有感二首 寄樗寮张寺丞 和赵知录韵三首 和赵知录韵三首 和赵知录韵三首 和人赋琴高鱼 和惠检阅送胡计院韵 古剑 对黄花 昨日连昼夜之雨尤可喜再用前韵 诸路发解劝驾 再用喜雨韵三首 再用喜雨韵三首 再用喜雨韵三首 再赋喜雪二首 再赋喜雪二首 游白紵山 因藏主持此稽首诸山如有小小寺院保明出世 谢世诗 送十二知军领郡澄江二首 送十二知军领郡澄江二首 十用喜雨韵三首 十用喜雨韵三首 十用喜雨韵三首 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 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 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 劭农三首 三用出郊韵三首 三用出郊韵三首 三用出郊韵三首 七用喜雨韵三首 七用喜雨韵三首 七用喜雨韵三首 九用喜雨韵三首 九用喜雨韵三首 九用喜雨韵三首 九十用喜雪韵四首 九十用喜雪韵四首 九十用喜雪韵四首 九十用喜雪韵四首 饯赵物斛三首 饯赵物斛三首 饯赵物斛三首 寄丁丞相 和景回胡计院数字韵就送其行 和丁丞相 赋惠计院允堂 春日杂咏 朝谒归省文书 真如劝农二首 真如劝农二首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 谢惠计院分饷新茶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 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喜雨二解 喜雨二解 喜雪用禁物体二首 喜雪用禁物体二首 五用出郊韵三首 五用出郊韵三首 五用出郊韵三首 四用出郊韵三首 四用出郊韵三首 四用出郊韵三首 和谢惠计院二首 和谢惠计院二首 分定 出郊偶赋 自叹 五用喜雨韵三首 五用喜雨韵三首 五用喜雨韵三首 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 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 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 题舒蓼瞻啸圃独吟图二首 题舒蓼瞻啸圃独吟图二首 四五用喜雪韵四首 四五用喜雪韵四首 四五用喜雪韵四首 四五用喜雪韵四首 高桥舟中二首 高桥舟中二首 爱山台 昼锦堂 再用出郊韵似延庆老三首 再用出郊韵似延庆老三首 再用出郊韵似延庆老三首 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 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 水云乡和制机刘自昭韵三首 出郊用劭农韵三首 出郊用劭农韵三首 出郊用劭农韵三首 八用喜雨韵三首 八用喜雨韵三首 八用喜雨韵三首 登延庆佛阁用出郊韵三首 登延庆佛阁用出郊韵三首 登延庆佛阁用出郊韵三首 和史司直韵五首 和史司直韵五首 和史司直韵五首 和史司直韵五首 和史司直韵五首 幽居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和刘右司见寄六绝一律 西河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诸丈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偶题 糖多令/唐多令 即事 贺圣朝 暗香 暗香 桂枝香 宝鼎现 汉宫春 秋夜雨 长相思 长相思 行香子 江城子 卜算子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霜天晓角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 望江南/忆江南 如梦令 诉衷情 南乡子 南乡子 贺新郎 贺新郎 沁园春 虞美人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渔家傲 清平乐 满江红 满江红 满江红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吴潜
吴潜简介

全 名 吴潜

吴潜吴潜简介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吴潜吴潜的三沙书院


  吴潜出生在名宦之家,其曾祖、祖父、伯父、父亲均是当朝名儒。父亲吴柔胜乃程、朱理学的饱学之仕,治学极为严谨,为南宋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吴潜少小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作文急促而就,加之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庆元(今浙江宁波市)是南宋重要的军事重地,吴潜在此担任较长时间的知府兼沿海制置使,他在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同时,尤其重视平民教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时亭及诸生祠,先后有几千子弟入学,并给于穷苦的学童以食宿的周给。一时家咏人习,学风蔚然。社会风气也得以大大淳化,“昔日荡无纪纲,而今粗知理法”。

  又主篡修编了《四明续志》十二卷,这部珍贵的志书,现已成为了解宋、元时期边防、边贸、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吴潜在庆元为政时期,边防巩固、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教育发展,离任时,百姓匍伏挽留,热泪相送。

  循州(今广东省河源市)东山寺不仅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之地,也是尊师重教之地。吴潜罢官贬谪循州期间(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1年),在东山寺创设了“三沙书院”,又名“东山书院”,常偕士大夫、文人墨客在此讲授道经,并收取了过百余名学生,他以饱满的热情,向循州学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南宋理学,开启了潮汕地区启蒙教育的先河。

  吴潜几度在地方任职,对平民教育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为推动程、朱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吴潜诗词及在南宋词坛上的地位词者诗余也。两宋时期是中国词发展的颠峰时代,大家蜂起,佳作迭出,吴潜就是这群星闪耀中的一颗。他的词风激昂凄劲,慷慨悲怆,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与稼轩(辛弃疾)词媲美。吴潜与同时代的文人骚客多有诗词唱和往来,著名词人吴文英即出其门下,任其幕僚。吴潜存世词作共计268首,《全宋词》收有其词256首,在南宋词坛占有重要地位,是南宋著名的实力词人,为南宋一大家。

  明人梅鼎祚将吴潜著作整理成《履斋诗馀》、《许国公奏稿》等传世。

  吴潜多篇诗词描写了家乡的美丽风光、山村生活的怡然自得以及小住家乡时不争而闲适的愉快心情。如吴潜在50岁时回忆家乡皖南和儿时生活写下的14首《望江南》词,每首均以“家山好”开头,情真意切,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吴潜吴潜的之死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这首南宋无名氏所作的《长相思》,里面提及的吴、贾两个“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时的状元丞相吴潜与恶贯满盈的大奸臣、蟋蟀宰相贾似道。这一忠一奸,他们相隔15年,先后被贬循州(今广东龙川)。

  景定二年(1261年),奸臣贾似道罗织罪名,吴潜被罢相,年近70岁流放到循州。吴潜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东山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发动邑人,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吴潜致力为百姓造福,“政绩斐然”,“百姓勒碑纪念”。

  贾似道惧怕吴潜会东山再起,指派武臣刘宗申到循州当知州,暗中陷害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吴潜在循州暴卒。有人认为是被刘宗申毒死的。吴潜早有预知,对人说:“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作”,是夜,果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吴潜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他在临终前写有《谢世诗》、《谢世颂》各三首。循州百姓闻此噩耗,无不失声痛哭。

  贾似道被贬循州,沿途百姓认为,他经过当地,将带来晦气,于是纷纷张贴檄文驱逐,贾狼狈不堪。当时负责押送贾似道的官员郑虎臣.他们走到一所古寺中歇息时,墙壁上有吴潜贬循州过此地时的题字。郑虎臣大声责问:“贾团练,吴丞相何以到此?”贾似道羞愧难言。9月,贾似道到达福建漳州城南的木棉庵。郑虎臣多次催他自尽,贾似道贪恋余生,不肯寻死。郑虎臣说:“我为天下杀你,虽死何憾!”便将贾似道锤杀。

  吴潜之死朝野震惊,时人写下了不少哀悼、纪念他的诗文。南宋后期,曾有两个文韬武略“状元宰相”,一个是吴潜,另一个是文天祥,这两个“状元宰相”都是南宋股肱之臣,虽然后来都遭遇不幸,却万世流芳,为后人景仰,时人将他们的才华和道德比做北宋时期的名相司马光和寇准。

  1261年,年近70的吴潜被罢相,流放到循州,仍竭力为百姓造福,受到百姓爱戴,“百姓勒碑纪念,将吴潜曾寓居的仙塔下的古寺,改名为“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正相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休宁县“状元博物馆”落成对公众开放。休宁县高调亮出这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名片,一时声誉鹊起。我市“状元宰相”——吴潜,排在了该县十九名文武状元之首。

  2008年3月8日,纪念宋状元宰相吴潜诞辰811周年特刊的定稿会在泉州召开。会议参观了泉州市重点文物保单位——吴氏宗祠。宗祠正厅为《状元宰相》匾额,系为南宋状元宰相吴潜所题。

  此外,宣城的“状元路”“状元桥”,浙江德清的“状元故里”、江苏溧水、高淳的“吴门三贤”,都因留下状元宰相吴潜的印迹,而成为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


吴潜吴潜的墓地


  出南安东田镇沿南(安)同(安)公路车行5公里,顺山路行至湖尾山坡谷,映入眼帘的是南宋状元宰相吴潜墓。湖尾山从南安最高峰芹山之脉逶迤而来,吴潜墓坐落在半山坡。一路草木苍翠,新绿扑眼;山涧流泉淙淙,山风送来阵阵花香。墓丘坐北向南,远望巍巍芹山高入天穹,环视四周,青松翠竹,如黛如染。墓前面对仙洞山,坡下田园阡陌尽收眼底,显得视野开阔。如此风水宝地,安息着一代名相,至今已经有700年沧桑风雨了。


吴潜吴潜的民族英雄


  宋朝时期,来自倭、高丽的海盗就已对我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沿江制置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宝祐年间,吴潜任沿江制置时,订立了“义船法”。他命令三郡所属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视。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竞出大舟以听调拨。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

  又设永平寨于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丽(高丽),内蔽京师。又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轫于招宝山,一达大洋壁下山,一达向头寨,一达本府看教亭。从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惕。

  并创设定海水军的港口招宝山自至壁下山的——“海上十二铺”。这绵延百余里的“海上十二铺”,构成了一个海上长城,对来自倭、丽(高丽)的威胁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吴潜吴潜的水利专家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绵绵,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四乡的地保,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他回城的时候,制置使忽然灵机一动: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在这子城边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聪明的制置使拣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宁波的水闸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首席官员一看警戒线,就可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吴潜还于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宁波鄞西高桥,形成至今的规模。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


吴潜吴潜的贡献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吴潜吴潜的生平


  横亘皖浙边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关,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故事。关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誉,其“山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这就是一代名相吴潜的故里。

  吴潜1195年诞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岁的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成为宁国1300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状元。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后逐步升迁,历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

  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于民族危亡之际出任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家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边事当鉴前撤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后来赵宋王朝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

  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作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嗟叹悲恸。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赵宋王朝后来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

  为旌表吴潜及族人,吴潜故里云梯建有“三贤祠”,宁国县城敕建有“状元坊”(已废)。

  开庆元年,理宗封诰曰:吴潜“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纶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保安社稷之谋,措置时宜尤着沥胆洗心之策”。

  《义门吴氏谱》中称吴潜为:“宋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开国公加崇国相国庆祝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

   宋朝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