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庾信诗词作品集:
重别周尚书 寄王琳 哀江南赋序 枯树赋 小园赋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拟咏怀十一 咏怀六首 杨柳歌 和侃法师 周大祫歌 昭夏 和淮南公听琴闻弦断诗 野步诗 和江中贾客诗 寻周处士弘让诗 杏花诗 鬬鸡诗 归田诗 北园射堂新成诗 梦入堂内诗 奉和赵王游仙诗 和庾四诗 集周公处连句诗 咏羽扇诗 行途赋得四更应诏诗 徐报使来止一相见诗 重别周尚书诗 二 送周尚书弘正诗 二 和侃法师三绝诗 三 应令诗 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 二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 周祀五帝歌 赤帝云门舞 题结线袋子诗 尘镜诗 仙山诗 二 送卫王南征诗 送周尚书弘正诗 一 和侃法师三绝诗 二 和刘仪同臻诗 奉和赵王诗 对宴齐使诗 奉和夏日应令诗 有喜致醉诗 奉报赵王惠酒诗 蒙赐酒诗 望野诗 园庭诗 登州中新阁诗 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诗 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 和张侍中述怀诗 奉报穷秋寄隐士诗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 周大祫歌 登歌 示封中录诗 二 春日离合诗 二 赋得荷诗 暮秋野兴赋得倾壸酒诗 看舞诗 奉和平邺应诏诗 赠别诗 赠周处士诗 咏树诗 镜诗 奉和赐曹美人诗 伤王司徒褒诗 奉和赵王喜雨诗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诗 奉和赵王春日诗 奉和示内人诗 经陈思王墓诗 咏梅花 和回文诗 赋得鸾台诗 和赵王看妓诗 寄徐陵诗 望月诗 卧疾穷愁诗 幽居值春诗 寒园即目诗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 昭君辞应诏 代人伤往诗 二 移树诗 忽见槟榔诗 赋得集池鴈诗 听歌一绝诗 山中诗 仙山诗 一 奉和初秋诗 岁晚出横门诗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诗 和咏舞诗 从驾观讲武诗 将命至邺酬祖正员诗 道士步虚词 八 代人伤往诗 一 秋夜望单飞雁诗 春日离合诗 一 奉梨诗 弄琴诗 二 新月诗 咏画屏风诗 二四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慨然成咏诗 反命河朔始入武州诗 见游春人诗 拟咏怀诗 二七 拟咏怀诗 五 咏鴈诗 秋日诗 春望诗 春日极饮诗 咏画屏风诗 二二 奉答赐酒诗 别庾七入蜀诗 拟咏怀诗 二六 伏闻游猎诗 望渭水 示封中录诗 一 弄琴诗 一 对酒诗 咏画屏风诗 四 别张洗马枢诗 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 问疾封中录诗 山斋诗 和颍川公秋夜诗 喜晴诗 舟中望月诗 答王司空饷酒诗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八 冬狩行四韵连句应诏诗 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诗 别周尚书弘正诗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 山斋诗 拟咏怀诗 二五 闺怨诗 咏春近余雪应诏诗 对雨诗 就蒲州使君乞酒诗 奉答赐酒鹅诗 和赵王看伎诗 率尔成咏诗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七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三 入道士馆诗 和王内史从驾狩诗 奉和浚池初成清晨临泛诗 和乐仪同苦热诗 夜听捣衣诗 至老子庙应诏诗 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 正旦上司宪府诗 奉和山池 晚秋诗 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 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 一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 同卢记室从军诗 侍从徐国公殿下军行诗 入彭城馆诗 周祀五帝歌 青帝云门舞 咏画屏风诗 二三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五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四 送炅法师葬诗 仰和何仆射还宅故诗 西门豹庙诗 咏园花诗 和裴仪同秋日诗 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诗 郊行值雪诗 和李司录喜雨诗 同颜大夫初晴诗 拟咏怀诗 二四 奉和赵王隐士诗 和何仪同讲竟述怀诗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 见征客始还遇猎诗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 同州还诗 将命至邺诗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 二 奉报寄洛州诗 和宇文京兆游田诗 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诗 伤往诗 二 喜晴应诏勑自疏韵诗 和赵王送峡中军诗 奉和泛江诗 舞媚娘 对酒歌 周五声调曲 变宫调 二 咏画屏风诗 二五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六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二 奉和法筵应诏诗 怨歌行 道士步虚词 四 道士步虚词 二 结客少年场行 周五声调曲 变宫调 一 伤往诗 一 咏画屏风诗 二一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 一 游山诗 道士步虚词 五 奉和同泰寺浮图诗 周五声调曲 角调曲 二 周祀五帝歌 黄帝云门舞 七夕诗 咏画屏风诗 七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十 拟咏怀诗 二一 道士步虚词 七 拟咏怀 七 周祀圜丘歌 雍乐 出自蓟北门行 周祀方泽歌 登歌 拟咏怀诗 二三 道士步虚词 六 咏画屏风诗 五 咏画屏风诗 八 拟咏怀诗 十五 王昭君 咏画屏风诗 六 咏画屏风诗 二 周五声调曲 角调曲 一 周五声调曲 商调曲 三 周祀方泽歌 昭夏 周祀方泽歌 昭夏 咏画屏风诗 十四 道士步虚词 十 周祀方泽歌 皇夏 周宗庙歌 昭夏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一 周五声调曲 商调曲 四 道士步虚词 三 周五声调曲 商调曲 二 拟咏怀诗 三 拟咏怀诗 二 咏画屏风诗 十三 咏画屏风诗 三 拟咏怀诗 十三 拟咏怀诗 八 咏画屏风诗 十七 周祀圜丘歌 登歌 周五声调曲 商调曲 一 咏画屏风诗 十九 咏画屏风诗 十五 拟咏怀诗 十九 咏画屏风诗 十八 拟咏怀诗 十四 道士步虚词 一 拟咏怀诗 十六 拟咏怀诗 十八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六 周祀五帝歌 皇夏 周祀五帝歌 皇夏 周祀圜丘歌 昭夏 周祀圜丘歌 昭夏 周祀圜丘歌 昭夏 咏画屏风诗 十六 咏画屏风诗 十一 乌夜啼 乌夜啼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二 周祀圜丘歌 云门舞 周祀圜丘歌 云门舞 咏画屏风诗 二十 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五 咏画屏风诗 十二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四 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三 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五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三 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四 拟咏怀诗 十七 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二 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三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五 咏怀 咏怀 咏怀 咏怀 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二 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一 咏画屏风诗 一 拟咏怀诗 一 周祀五帝歌 白帝云门舞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周宗庙歌 皇夏 咏画屏风诗 十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九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一 周祀五帝歌 黑帝云门舞 拟咏怀诗 二十 周祀圜丘歌 皇夏 周祀圜丘歌 皇夏 周祀圜丘歌 皇夏 周祀圜丘歌 皇夏 周祀圜丘歌 皇夏 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一 拟咏怀诗 十 道士步虚词 九 燕歌行 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拟咏怀诗 九 咏画屏风诗 九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庾信
庾信简介

全 名 庾信

庾信庾信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庾信庾信的介绍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庾信庾信的文学成就


  

早期

  庾信早期的赋,现存有《春赋》、《对烛赋》、《荡子赋》等七篇,有些已残缺。这些赋均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不外是女子的美貌或相思别离,篇幅短小,语言华艳,注重音节之美。其中《春赋》最具体表性。此篇写春光之美及妇女游春景象,色泽极为艳丽。赋的开头和结尾多用七言诗句,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如结尾一段: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和《舞媚娘》一样,也是歌咏对人生中短暂的欢乐时光的留恋。这种诗赋结合乃至诗赋难分的倾向也为后人所继承,如初唐王勃、骆宾王及稍后的刘希夷等都有类似的作品。总的说来,庾信早年的诗赋,在语言技巧上已有相当的成就,但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缺乏壮阔的激情。

  

后期

  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杜甫曾经评价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出自《咏怀古迹》第一首),最能说明庾信晚年的风格。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庾信庾信的生平


  

成长经历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少负才名,博览群书。十五岁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十九岁任抄撰博士,后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文学创作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在梁时所作大多毁于战乱,留存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唱和之作。其中《奉和泛江》、《奉和山池》等,多写景之句。后一首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观察、描绘都很细致,与萧纲的诗十分相近。具有宫体气息的六言诗《舞媚娘》大概也作于南朝: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诗中写爱美的少女对青春的怜惜,虽包涵着伤感的情绪,却还是活泼而有生气的。

   南北朝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